- 相關推薦
咸鹽碎語散文
有一次,妻子和她的幾位同事談論自己的丈夫的脾氣秉性和生活喜好,當大家問我妻子:“你老公喜好吃什么菜?”時,妻子一下子懵了,結婚快20年了,孩子都讀初中了,她還真沒看到我對哪個菜特別鐘情。于是,她冥思苦想了好半天,才在大家的催促和打趣下,才說:“我老公喜歡吃咸菜!碑斎,這只是生活中的一個快樂的小插曲。不過,我的“口”重,卻是給妻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往往做了一桌子菜,我只是對咸菜情有獨鐘,其實不為別的,我只是嫌那菜沒滋味——口味太淡了。但妻子和兒子,早就習慣各自清淡的口味,我只好喜歡吃咸菜了。
我的“鹽”重來自童年,或者說是天生吧。
小時長在滄州農村,生活拮據是不必說的。也許是父母從小鹽重,也許是生活的緊巴,讓他們養(yǎng)成了鹽重的口味和習慣。是啊,在艱難的日子里,菜里的油水少,可上桌的菜也少,有時還“請”一些野菜上桌。常言說:“禮多人不怪,油多菜不賴”,油水少,菜的品味自然就打折扣——這和烹調水平無關了。
聰敏的母親,也是出于無奈,也是出于調劑口味,經過一番巧妙運作,于是平淡的菜肴有了滋味。而這全歸功于鹽。那時,還沒有精鹽細鹽,母親就用搟面杖把大粒鹽搟成細末,或者就是炒飯,或者在起層的油餅中撒上鹽末,說是炒飯,說是烙油餅,其實有點油花就不錯了,餅呢,也多是玉米面的。可無論怎么做,只要有鹽粒,我們就都特別喜歡吃。有時,我還和姐姐一起數數誰的餅里細鹽粒,當然誰的餅里鹽粒多,那就代表著誰的好吃。
小時養(yǎng)成的習慣很難改變了,且有隨著年齡增長,越發(fā)鹽重的趨勢了。
長大了外出求學,學校食堂的熟菜很少吃。為了節(jié)省伙食費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東北師傅做的菜不合我的口味,太淡了,于是就自己從家里帶點咸菜,還在學校旁邊的商店買了袋鹽,每餐自己調劑一下,這樣才算在寒窗苦讀中,度過了也算是“有滋有味”的求學生涯。
參加工作了,從事的是文字工作,熬夜成了家常便飯。父母的影響,讓我對煙敬而遠之。漫漫長夜與作伴的就是一壺粗茶了。粗茶,很釅的粗茶,很體神,但口味很苦很澀,有時還攪得腸胃反!獝盒挠麌I。也是偶然間,隨手放到茶壺里一小撮鹽末。口味立變。口感舒服了,腸胃也安寧了。靈感渠道似乎也順暢了許多。
由于工作原因,常常出沒于酒席宴,又很少運動,也就幾年間,身體就像氣吹的一樣,迅速胖了起來。好聽的說是發(fā)福,其實自己遭罪自己知道。尤其到了夏天伏案寫作時,一會一身汗,常常有虛脫的感覺。恰巧一位中醫(yī)朋友告訴我,夏天不妨多喝點加鹽的白開水,解暑還降溫,并能補充身體揮發(fā)的水分。一試之下,效果還真不錯,感覺比喝茶好多。當然,劑量要把握好,也有一次,鹽放多了,不僅僅是苦,而且喝一口,嗓子齁了好半天?磥,什么事都得把握好其中的度,對鹽也是如此。
由此,我自己做了發(fā)揮,夏天的每天早晨起來,我就喝一大杯加鹽的白開水。不僅口感上滋味美,身體也好像輕松了許多。某天讀報,有資料說我這種做法還多少有些科學道理呢。看來,我的好感覺不僅僅是精神作用吧。
滄桑歲月,百味人生。
鹽為百味之首,讓我的生活有滋味,也帶給我們一些感悟:無論是什么樣的生活——富貴也罷,貧困也好,壓力都是有的,對生活中某件事物沒有感覺或是感覺生活沒滋沒味也是正常,并不一定是觸覺神經麻木或是漠視。只是沒找到像鹽這樣調劑的媒介。這種媒介,生活中很多,就看用什么眼光去找,用什么劑量調節(jié)了。用好生活的調味品,看上去是登不了大雅的小竅門,其實也是一門值得研究和深思的學問啊。
【咸鹽碎語散文】相關文章:
手機碎語散文05-02
碎碎戀散文10-29
咸鹽04-29
碎語無拾散文05-02
寒冬碎碎念的散文08-25
碎影經典散文04-27
芽菜碎碎念散文04-29
碎碎念抒情散文04-27
多年以前那些碎碎念散文08-28
經典隨筆散文夢碎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