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活法》讀書筆記
導(dǎo)語:磨練心性,修煉靈魂。即不斷從每天的生活中學(xué)到新的方法、哲學(xué)、思想、創(chuàng)新,不斷的超越自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活法》讀書筆記內(nèi)容,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活法》讀書筆記1
讀書獲得智慧,智慧改變命運!時間過得真快,《活法》已經(jīng)讀完一遍了,我也相信大家都會有去讀第二遍、第三遍、第N遍的沖動。因為里面蘊藏了太多的“智慧”,不是讀一遍就可以發(fā)現(xiàn)或是理解的,而且相信每個人每讀誦一遍都會有別樣的收獲,它就像一個磁場不斷地吸引著我們。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目錄時,簡短又勵志的標題就深深吸引了我;再細讀文中的字字句句,感覺簡單質(zhì)樸的語句里蘊含著引人深思的人生哲學(xué)——這讓我對稻盛和夫先生的崇敬之心油然而生。而且稻盛和夫先生在書闡述的觀點都是他從實踐中得來的,稻盛先生不管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人”,因此他不僅具有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眼睛,更有悟透其中奧妙的心。生活中從來就不缺力量和智慧,只是缺少發(fā)現(xiàn)這些真善美的心。生活中如果缺少了發(fā)現(xiàn)了真善美的心,人們之間就會變得越來越冷漠……
所有的真理都不會憑空的捏造出來,都是前人在實踐中得到的啟發(fā)。也就是說只有當一個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中,促使你睡也想、醒也想,一天24小時不斷地思考并且付諸于行動,那么才有可能悟到常人所不能悟到的真理。正因為歷經(jīng)千辛萬苦悟到了,所以會去更好地力行并堅持下來,良性循環(huán)從此產(chǎn)生,人生也就會很順意。相反,如果你通過之前的不懈努力悟到了,可是沒有再去力行,也就是明明知道了真理卻不去將它運用到生活工作中,那對人生就是無益的。既然你的領(lǐng)悟來源于生活、工作,那么必然要將它用之于生活、工作,才能受益;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因果報應(yīng)的體現(xiàn)。蝴蝶效應(yīng)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引起整個系統(tǒng)長期而巨大的連鎖反應(yīng),這是一種混沌現(xiàn)象。此效應(yīng)說明,事物發(fā)展的結(jié)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jié)果的極大差異。這足以說明你之前種的因是最終影響到你的果,而且不受空間、時間的影響。所以說,我們要做善事、積福報,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后代。
很喜歡稻盛先生在書中的一句話:人可以做到臨終前的靈魂比出生前純潔、高貴哪怕一點點就很不容易了!這里的一點點是要我們用一輩子去經(jīng)營的。人生好比一場修行,修行的道路是艱苦的,卻可以讓你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這樣的滿足遠遠勝過物質(zhì)層面的,這種滿足是長久的、歡喜的!所以說一輩子能真正做好一件事就已經(jīng)很難得了,因為你需要堅持,哪怕在自己很辛苦的時候也不放棄,這是需要足夠強大的動力的,而這種動力就叫做“信仰”。
信仰,是支撐一個人精神世界的力量之源,是激發(fā)人們不斷前行的精神支柱。許多人認為宗教即所謂的信仰,這沒有錯,但不全面,許多方面的信念也可以升華為信仰。信仰的力量是可怕的,很多人認為達不到的事情或是領(lǐng)域,正因為有了那些有著強烈信仰的人們,才得以去完成常人所不能,才推動了我們?nèi)祟惖那斑M與發(fā)展。
“描繪美好藍圖的人,他就能迎來美好人生”,活著需要信念,人生需要支撐,我們要一遍遍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努力追逐自己想要的幸福,可現(xiàn)實往往很無奈,人性有時也很脆弱,所以我們需要磨練自己的心性。那么怎樣去磨練心性呢?稻盛和夫先生說人活著的意義就是修煉靈魂。許多人說活著的目的是為了錢,為了權(quán),為了名。其實這些都是過眼云煙,當歲月蹉跎,百年之后,這些又算什么呢?人們說:方向不對,永遠無法到達彼岸。人要過得幸福,只有把活著的意義滲透了,才會真正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心存感激之情。
磨練心性,修煉靈魂。即不斷從每天的生活中學(xué)到新的方法、哲學(xué)、思想、創(chuàng)新,不斷的.超越自己。只有磨練心性才能成長,成長是人生惟一的財富,沒有成長你將一無所獲。靈魂,需要修煉,雖然看不見,但是又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你,影響著你對客觀世界的反應(yīng)。身體某天會消逝,但靈魂卻會永恒;沒有靈魂的人,只是行尸走肉;一個有魅力和魄力的人,就是因為在靈魂深處有著金子般的氣質(zhì)。所以,修煉靈魂,是重中之重。
不管處于何種工作、何種崗位,我們應(yīng)該始終從正面忠實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逐步確立自己的人生觀也就是所謂的“活法”。行政部門是公司的后勤管家,行政事物事無具細所以在工作中我們更應(yīng)該具備一顆發(fā)現(xiàn)真善美的心,培養(yǎng)自己對于工作的熱情和責(zé)任感。同時希望自己將從活法中感悟到的真理運用到自己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務(wù)于公司和每一個客戶。我們也會謹記細心、耐心、責(zé)任心,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一切貴在力行我們會不斷完善。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勉!讓我們一起為童學(xué)事業(yè)的發(fā)揚光大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
《活法》讀書筆記2
現(xiàn)在的社會到處充滿了浮躁的氣息,急功近利的思想遍及各處,隨便問哪個年輕人,他的理想都遠大的令人汗顏?珊酶唑\遠目空一切換來的只是他連最基本的生活方法都不曾掌握。何以如此?稻盛和夫論述成功時給我們很好的建議,成功的兩大因素:縝密計劃和前期準備。雖然我們有了踏實努力工作這一方法,但成功的路上與準備是不可或缺的。他們包括樂觀地設(shè)想,樂觀的計劃,以及愉快的執(zhí)行。有了這些我們距離成功的大門就已經(jīng)不遠了。是時候換個活法了!
很認真的讀了一遍稻盛和夫的《活法》,不得不回顧以及展望一下自己的人生,是否應(yīng)該進行修正,是應(yīng)該得新選擇一種正確的活法。
人生只不過是似水流年的`一段歷程,不可能每個人都轟轟烈烈,但是我們怎樣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到人生的真諦呢,我認為那是不斷地磨練自己,完善自己,縱使百年之后沒有轟轟烈烈的豐功偉績,也會因自己平凡但優(yōu)秀,獨特的人格魅力感到驕傲和不枉此生。
在工作中我們不應(yīng)該止步不前,人格的修行需要不斷的“精進”,關(guān)于這點稻盛和夫說:“釋迦牟尼論述了“精進”作為到達大徹大悟境界的唯一修行方法的重要性。所謂精進,是指一心撲在工作上,專心致志于眼前所從事的工作。我認為這是提高自我身心修養(yǎng),培訓(xùn)人格的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精進并不需要脫離世俗社會,工作現(xiàn)場就是最好的磨練精神的地方,工作本身就是修行,通過每天辛苦的工作,我們在形成高尚人格的同時也一定能夠獲一個美好的人生。我希望大家把這一銘記在心。
《中國文人的活法》讀書筆記
《中國文人的活法》——這是一本內(nèi)融民族歷史、文化心理、人生哲理描繪于一體,充滿人生智慧、給人帶來莫大的閱讀快感的佳作。作者對他們深刻的揭示、獨到的剖析,生動的刻畫,可謂入木三分,像一面鏡子,不僅照出了文人、古人,讀了本書也讓我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提到文人正可謂星羅棋布,不可計數(shù)。這其中既不乏流芳百世者,亦不乏遺臭萬年者,再加上庸碌無為者就更是無法計量。再觀他們的活法,中國文人多處于社會上層的士大夫階層,受過系統(tǒng)的.教育,他們作為中國社會的精英集團,受到極高的禮遇。然而他們當中卻鮮能仕途得意且名垂青史;更多的還是大才難展,壯志難酬,屢遭小人構(gòu)陷,權(quán)臣排擠,現(xiàn)實打擊之人。
“活法”,這也是從古至今每個人想解而又難以解開的疙瘩。就像書中有些人物不太為我們所熟悉,但作者從中挖掘出了有普遍意味的東西;有的人物大名鼎鼎、如雷貫耳,但越是這些人,作者越能挖出別人看不到或看到不愿說的另一面,正如序文中引用魯迅先生的一句話“通過密葉投射在霉苔上面的月光,只看到點點的碎影!彼麄兓蚧畹煤苡忻,或活得很有趣,有的令人哭笑不得,有的令人咬牙切齒,有的令人鄙視,有的令人崇敬,有的令人嘆息。他們的為人、性格、奮斗目標以及中國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打上的烙印,他們的身體力行,無不使人感悟到,選擇了什么樣的“活法”,就是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什么樣的命運。
作者是一位有著幾十年坎坷人生閱歷的文壇老人反思歷史人物悲歡離合、大起大落的命運,洞悉當今現(xiàn)實善惡美丑人生百態(tài)所得出的肺腑之言。本書選取了不同時期文人的生存選擇與歷史境遇,既有我們比較熟悉知的秦相李斯、魏帝曹操、文豪蘇東坡、才女李清照、大詩人陸游、廉史海瑞,又有幾乎被歷史淡忘的、西晉附庸風(fēng)雅的王衍、淹沒在“巨貪”下的作為詩人的嚴嵩,等等。作者描繪了他們選擇的不同活法和為人,以生動的人物故事和形象,啟迪今人的人生思考。
從古人的人生經(jīng)歷和過程我們可以更好的去把握自己,雖然生活中自己有時會有點迷茫,有點浮躁,可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慢慢去感受,去領(lǐng)悟反省自己時,總感覺也有他們的影子存在,仿佛是一泓清澈見底的溪流,可以看到自己的靈魂!叭嘶钜皇,樹活一秋!睙釔凵,熱愛生命,熱愛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給自己和親朋好友帶來幸福,所謂幸福就是給予別人的多過別人給予自己。
[《活法》讀書筆記]
【《活法》讀書筆記】相關(guān)文章:
高中作文:人的活法08-13
六生活法延緩老人衰老09-06
心靈散文欣賞《活法好,才活得好》07-18
童年讀書筆記_高爾基童年讀書筆記09-30
活法貳讀后感07-21
《活法》讀后感(精選15篇)10-23
社戲讀書筆記10-18
讀書筆記的分類08-11
活著讀書筆記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