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廣西戲曲桂劇
桂劇是在清代嘉慶年間,湖南祁劇傳入桂林后,經(jīng)過一段時期的語言變化,才漸演變?yōu)楣饎。其存在歷史大概有二百年左右。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因著名戲劇家歐陽予倩創(chuàng)作、改編、新編桂劇《梁紅玉》、《打金枝》等,而成為中國十大戲曲劇種之一。
桂劇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原稱“桂林戲”、“桂班戲”,屬皮黃戲系統(tǒng)。它主要流傳于廣西桂林、柳州一帶“官話”地區(qū),是廣西各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主要地方劇種。由于它的歷史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有密切的血緣關系,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tǒng)的劇種相似。桂劇融合并吸收昆山腔、弋陽腔和亂彈等幾種戲曲聲腔,形成了以彈腔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雜腔小調(diào)等五種聲腔藝術的劇種。
桂劇的藝術特色
桂劇劇目相當豐富,有「大小本雜八百出」之說。由于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徽劇、漢劇、湘劇、祁劇都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所以它的劇目多與皮黃系統(tǒng)的兄弟劇種相似。道光、咸豐年間,祁劇傳入。由于戲路接近、語音相似,祁、桂藝人長期同臺、同劇演出,使桂劇聲腔、演技深受影響,發(fā)展日益成熟。
桂劇聲腔以“彈腔”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雜腔小調(diào)。其“彈腔”則分“南路”(二黃)、“北路”(西皮)兩大類。它們的反調(diào)形式“陰皮”和“背弓”,又都自成體系。伴奏樂隊亦與其他皮黃系統(tǒng)的劇種一樣分為文場、武場。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嗩吶、唧吶(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樂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戰(zhàn)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鑼、大鈸、小鑼、小鈸、云鑼、星子、碰鈴等等。
桂劇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吧毙杏址稚⒛、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凈”行又分為凈、副、末凈;“丑”行則分丑和小丑。
桂劇流派
桂劇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貼、夫;凈行則分為凈、副凈、末凈;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龍?zhí)椎南率,統(tǒng)稱為“雜”。各行當在表演上風格各異。
生行:穩(wěn)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審》的閔爵,《楊袞教槍》的楊袞,《轅門斬子》的楊延昭等。
小生:瀟灑飄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則儒雅英武。如《黃鶴樓》的周瑜,《柴房別》的李旦,《槍傘》的蔣世隆 等。
旦行:或端莊華貴,或倩麗靈巧,佳者唱做兼?zhèn),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瘋》的桃花,《桂枝寫狀》的李桂枝,《斬三妖》的蘇妲己等。
凈行:雄渾威凜,剛武火爆。如《鴻門宴》的項羽,《蘆花蕩》的張飛,《司馬洗宮》的司馬師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詼諧而不油滑,輕松自然,恰到好處。如《化子罵相》的孫巧兒,《古董借妻》的張古董,《乙保寫狀》的何乙保等。桂劇無搖旦專行,搖旦腳色常由副凈、丑、夫等行演員兼演,表演重詼諧。如《拾玉鐲》的劉媒婆等。
桂劇和桂南采茶戲一樣,同樣屬于廣西漢族地方戲曲之一,是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扎根于民間的桂劇融合了廣西特有的風土民情和人文特點,逐步形成了細膩婉約、靈秀生動、剛柔并濟、富有鄉(xiāng)土氣息的風格特色和貼近生活的質樸簡約之美。2006年5月20日,桂劇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