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關于南瓜的習俗
中秋節(jié)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要吃老南瓜。中秋吃南瓜在江南 這塊比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豐收之時,此時的南瓜不但個頭最大, 而且味道醇厚香甜。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中秋節(jié)關于南瓜的習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秋節(jié)為什么要吃南瓜?
中秋節(jié)有一個特別的習俗,就是要吃老南瓜。中秋吃南瓜在江南這塊比較盛行,中秋正值南瓜豐收之時,此時的南瓜不但個頭最大,而且味道醇厚香甜。江南有個風俗就是“八月半吃南瓜”,從老一輩那里聽來,“八月半吃南瓜”還有個關于孝女的傳說。
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臥在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二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體逐漸轉(zhuǎn)好。黃花于是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由于這是從南山采來的,于是就叫南瓜。
南山也是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有句老話叫壽比南山不老松,因此就有不少人覺得吃了南瓜可以延年益壽。漸漸地流傳到本地,于是本地的農(nóng)民也家家喜歡種南瓜,在八月十五的那天,也形成了吃南瓜的習俗,祈求自己健康長壽。
南瓜在秋季成熟,中秋宴全家團圓,少不了大魚大肉,吃些南瓜可增強飽腹感,減少脂肪的攝入。南瓜除了直接蒸著吃外,還可以做成南瓜飯、南瓜餅、南瓜粥、南瓜羹。
南瓜粥值得推薦,首先洗凈大米后放水熬粥,期間將南瓜削皮去瓤切成方塊后放入,大約一兩個小時即可享用清淡的南瓜粥。
聞名江南地區(qū)的南瓜飯也是不錯的選擇,做法也很簡單:首先,將南瓜削皮去瓤切成方塊,生姜切末,洗些大米或糯米;然后,將油倒入炒鍋,放入姜末爆香,再將南瓜入鍋;在鍋中放入少許鹽,倒少許沸水;當南瓜燜至半熟時,放入生米,翻炒均勻,再燜至食材熟透即可。此飯香甜潤滑,粗細糧搭配,更有助于人體對營養(yǎng)的吸收。
南瓜富含膳食纖維、β-胡蘿卜素,有減緩血糖升高、降低血脂、防止便秘的功效。而中秋吃南瓜粥,還可解大魚大肉或吃月餅的.油膩感,具有健脾胃的作用。
選購南瓜時,相同體積的南瓜宜選重量較重,且外形完整、表面無黑點者。煮南瓜時,因外皮含有大量營養(yǎng),不宜削皮,這樣做同時還可以在南瓜煮得過爛時,保持其口感。煮前如局部表皮有潰爛或切開后有酒精味兒,則應先切掉再烹調(diào)。
由于南瓜含維生素C分解酶,所以不宜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同時吃。維生素C耐熱,南瓜煮熟后此酶即被破壞。所以南瓜宜煮食,不宜炒食,更不宜與番茄、辣椒等同炒。富含維生素C的菜有菠菜、油菜、西紅柿、圓辣椒、小白菜、花菜等。
中秋節(jié)有偷南瓜的習俗
中秋節(jié)夜,人們要相互鼓勵去偷南瓜。如果被主人發(fā)覺,說明你遇到了好運,主人也以此為樂,預示家有福氣,來年豐收。有的習俗是偷得南瓜后,再送給新婚夫婦或久婚不孕夫婦。因瓜內(nèi)有“籽”,與“子”同音同意,故稱“偷瓜送子”。
“瓜”字是象形字,古人造字時,連帶把瓜蔓、瓜須也畫了出來,從秦篆瓜的書寫,可以看出瓜的形狀:上面、兩邊是瓜蔓、瓜須,中間部分是果實,如同“瓜兒連著藤,藤兒牽著瓜!
《詩經(jīng)》中有“綿綿瓜瓞”的句子,古語“大者曰瓜,小者曰瓞”。大小瓜累累結(jié)在長長的藤蔓上,象征子孫繁衍,相繼不絕,因此,后人常用作賀婚、賀人子孫不斷。據(jù)載,由于迎合民間擇吉納祥,子孫繁衍昌盛的民俗心理,早在清朝中秋“偷瓜”已頗為流行。
湖南習俗是把偷來的南瓜,放著鞭炮送到孕婦床上,以兆生子。有的用紅綢子包好瓜,貼上宮花、選個相貌端莊的小孩抱著,請一位賢老帶隊,送到久婚未孕的婦人床上,用被子蓋好,祝福早生貴子,這叫“送瓜”也有的是把偷來的南瓜“穿上衣服,裝扮成娃娃模樣送去”,南瓜隱喻“南”同“男”。
廣東中秋節(jié)習俗
一. 舞火龍(舞火龍、游花車、舞醒獅 )
活動一般于晚上八點半開始,但節(jié)日的氛圍下午便已濃重。行走于村道間,路邊兩排綠化樹上,均貼有活動期間路邊禁止停車的通告, 晚上八點,鞭炮鑼鼓聲響起,活動拉開序幕。一條80米長的長龍被擺放于祠堂門前,在此次活動中捐款最多的一男子上前,首插一支龍頭香;村里60歲以上的老人們紛涌上前,將長壽香插滿龍身。醒獅舞動著,村民們笑著、喊著、擁擠著,將節(jié)日的氛圍襯得更為濃重。
八點半,活動會正式開始。司儀一聲令下,100名孩童同時舉起舞龍棒,通體赤紅的長龍立時泛活,飛旋于上元村的街頭。最前方是一面“龍牌”開路,“龍牌”上方寫著“歡慶中秋”四個字;80米長的火龍緊隨其后,游人們喧囂著、簇擁著、追趕著,在龍身上見縫插針的插上長壽香,而火龍中途也要停下來換兩次香;緊隨火龍的,是8輛一字排開的花車,包括八仙過海、嫦娥奔月、西施浣紗、唐僧師徒等傳說人物;彩車之后,又是一條40米長的金龍,在22名精壯男子舞龍棒的揮舞下,金龍直欲騰云沖天;最后,十多條醒獅壓陣,搖頭晃腦、閃撲騰挪,栩栩如生。
火龍隊伍拉起來,浩浩蕩蕩,近300米長。數(shù)名藝人夾雜于隊伍前后,敲鑼又打鼓;數(shù)十名孩童游戲于隊伍左右,手執(zhí)紅燈籠;瘕堃獜耐砩习它c半,一直游到晚上十一點許才作罷,最終回到出發(fā)時的祠堂處。
二.吮田螺( 中秋吮螺,寓意“明目”)
吮田螺不僅是三水的一個傳統(tǒng)習俗,在珠三角一帶都很盛行。 如今的農(nóng)村,田螺少了。但是,中秋夜吮田螺的習俗,就像吃月餅和柚子一樣,還一直保持著, 其實,不僅在中秋節(jié)當天,平時在大排檔的夜宵上,炒田螺也是最受市民歡迎的。中秋前后,是田螺和石螺當造的季節(jié),八月十五吃田螺,更是流行多年的風俗。資料顯示,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更說小孩子中秋吃田螺,會“明目”。按傳統(tǒng),中秋之夜,一家人聚在一起,拿著田螺,對天一舉,再送到嘴邊一吮,寓意“明目”,求得聰明之意。中秋食田螺,是很多廣東人家中秋節(jié)的壓軸食品,田螺的肥美,也有寓意美好和去邪氣、晦氣作用。
三.燒番塔(番塔“節(jié)節(jié)高”萬人來觀賞)
中秋晚上, 村中老人將水果、月餅整齊碼好,在塔底插滿香。番塔是提前由眾多村民,花費數(shù)小時用一塊塊紅磚“生砌”(不加灰砌)而成。 由于塔身上小下大呈錐形,因此壘塔時,從下往
上每一層都要向內(nèi)部收縮一圈,最上層頂端僅留一孔,這樣更利于火苗上躥,火苗越大預示著生活越興旺。八月十五晚八點,鼓聲響起,醒獅經(jīng)過番塔就會打開塔底的爐口,點燃,從番塔內(nèi)瞬間沖出漫天星火,彼時響起煙花聲,火光、月光,與煙花的閃光相互輝映。
“燒番塔”又名燒花塔、燒瓦塔、燒瓦子燈,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等地都有流傳。在廣東境內(nèi),尤以珠三角、潮汕地區(qū)的農(nóng)耕文明發(fā)展較早的村居最為流行。農(nóng)耕時代遠去,工業(yè)文明盛行,如今在佛山,只有在南海丹灶仙崗村、西樵松塘村、羅村上柏村少數(shù)幾座村仍盛行此民俗。
燒番塔,民間傳言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事,以點火燒番塔為號。后演變?yōu)榍锸掌砀,更有寄予生活紅紅火火之意。此外,松塘村中的池塘名為月池,據(jù)說繞月池游走一周可以帶來好運。 如今,燒番塔是松塘村遠近聞名的一個民俗項目,每年此時,有上萬人從四處趕來觀看,而不僅僅是本村村民。民俗活動不斷得到發(fā)揚光大,番塔從早前的一米多高,慢慢增高到3米、4米、5米。每年活動持續(xù)2個小時,熊熊大火不熄,煙花不斷,每個人都沉浸在這花好月圓之夜中。
四.豬籠餅
豬籠餅是佛山傳統(tǒng)的中秋傳統(tǒng)習俗之一,由長輩送給孩子,一個巴掌大的竹編小豬籠里面,裝著一只小豬造型的蓮蓉餡餅,寓意小孩肥肥美美,如小豬般容易帶,容易養(yǎng)。
【中秋節(jié)南瓜的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的習俗01-12
中秋節(jié)習俗01-13
中秋節(jié)的習俗有哪些_關于中秋節(jié)的習俗大全02-10
中秋節(jié)各地的習俗01-17
中秋節(jié)的傳說習俗01-13
中秋節(jié)的文化習俗01-13
中秋節(jié)的農(nóng)歷習俗01-13
陜西中秋節(jié)的習俗09-13
中秋節(jié)的習俗英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