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丹尼斯女士主題單元教學法的實施
[摘要]本文詳細介紹美國優(yōu)秀幼兒教師丹尼斯女士主題單元教學法具體實施過程,分析其教學特點,并對我國課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與建議。
[關鍵詞]主題單元教學法;區(qū)域活動;小組活動;小班教學
丹尼斯女士(Mrs.Denise)是美國費城公立學校密欽尼(McKinley)學校早期開端項目(Head Start program,是美國聯(lián)邦政府從1965年開始,為低收人家庭的幼兒提供綜合發(fā)展的以課堂為基礎的服務,其中包含大量的幼兒教育研究。早期開端項目不僅使億萬參加這個項目的兒童從中受益,還對幼兒教育事業(yè)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的老師,也是費城學區(qū)早期開端項目的核心成員,參與課程開發(fā)與教師培訓工作。她從事幼教事業(yè)30多年,把幼教事業(yè)視為終身的至愛。本文較詳細地介紹她的主題單元教學,以供讀者參考。
一、主題單元教學(Thematic unit)的含義
主題單元教學是指一段時間內圍繞一個話題或主題展開的課程,如“季節(jié)”“動物”等。大主題下的次主題可能發(fā)展為某個項目活動。它的特點是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將各種學習內容圍繞一個“中心”有機連接起來,讓學習者通過該單元的活動,獲得與“中心”有關的較為完整的經(jīng)驗。主題單元教學中,通常是由老師預先設計各個主題及其內容并在各區(qū)域活動中根據(jù)各領域的課程標準、教學計劃及幼兒的興趣,每天陸續(xù)投放與主題相關的材料,組織幼兒分別在各區(qū)域進行探索活動。每個主題單元教學所需的時間應根據(jù)幼兒的興趣及主題的內容而定。在主題單元教學中,側重于幼兒通過材料的探索、操作活動,獲得具體的概念、技能和問題的解決。
二、主題單元的內容及制定
主題的依據(jù)“主題”是單元活動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兒將要參與的系列活動,又表明他們要從中獲得的關鍵經(jīng)驗;同時又是教師選擇設計活動材料、創(chuàng)設教育環(huán)境、展開活動過程的引航燈。因此,“主題”是單元活動設計的起點和靈魂。丹尼斯這學期(2004年2月—2004年7月)設計的主題單元的內容包括:“娃娃家”“飯館”“童話故事”(《杰克和豆莖》、《三個豌豆》、《灰姑娘》、《三只小豬》)“恐龍”“美國東北部的土著人”“海邊/海/魚”“郵局”“洞穴”“洞穴/冬眠/熊”。這些內容范圍廣泛,有幼兒熟悉的日常生活、經(jīng)典的文學童話故事、科學知識及美國的歷史文化知識等。
制定這些主題的主要依據(jù)是:各領域的課程標準;兒童已經(jīng)了解了什么;教師怎樣來利用他們的已有的知識;他們有哪些想法;這些主題或活動是否適合兒童的年齡和發(fā)展階段;這些主題兒童是否感興趣;這些選擇是否太一般化或太過寬泛;主題內容的知識點是否會影響幼兒今后的學習;是否有多元文化活動;教學計劃是否靈活;能否適應突發(fā)事件或兒童的自發(fā)活動;教學單元是否為兒童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探索和學習機會等。
三、主題單元教學的實施
主題單元教學的實施由四部分組成:集中活動、區(qū)域活動、小組活動和個別輔導活動。集中活動是主題活動的發(fā)源地;區(qū)域活動是幼兒從不同領域方面對主題進行探索與體驗的場所;小組活動是老師對該主題所需的知識與技能進行的小組教學,同時也是老師對每個幼兒的學習能力和學習風格進行觀察與記錄的平臺;個別輔導活動則是針對個別學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欠缺所進行的輔導。
(一)通過集中活動及其角色游戲區(qū)精心布置的相關情景引發(fā)主題活動
集中活動區(qū)是老師對全班幼兒進行集中教育活動的區(qū)域,老師每天教育的內容(主題活動內容:通過講述與主題相關的故事以及出示道具等,引發(fā)幼兒對開展主題活動的興趣)和幼兒活動的內容都是在這里發(fā)布的。集中活動區(qū)的教具是老師進行教學活動重要的輔助工具。教具主要有一塊磁鐵黑板、一疊白紙和一個百寶箱。磁鐵黑板是老師進行隨手記錄的工具,板上長期貼著四張紙片,紙片上分別寫著故事書的題目、書作者的名字、插圖作者的名字和書的目錄,便于老師每天給幼兒講故事時使用。磁鐵板旁邊還立著一塊“人字板”,上面擱著一疊大張的白紙。白紙有多種用處,既便于老師在講述故事時系統(tǒng)地記下書的目錄及主要的人物事件(幼兒講,老師寫,老師潛移默化地教會幼兒如何做讀書筆記及寫作提綱,為他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也是老師開展主題活動的重要助手(如當老師開展“郵局”主題中的“寫信”小主題時,老師與幼兒一起把寫信的步驟,逐條記錄在紙上);白紙還是老師與幼兒共同創(chuàng)作故事或詩歌的忠實記錄者。老師把與幼兒共同創(chuàng)作的故事書進行裝訂,在封面上寫下故事作者的名字、插圖作者的名字、書的目錄等,儼然一本真正的書。小朋友特別喜歡這種“書”,經(jīng)常翻閱它。百寶箱里放著老師每天教學活動所需的玩教具,如老師根據(jù)主題活動開展所選擇的相應的故事書;在活動過渡環(huán)節(jié)時使用的教具(如一個袋子里裝著1—30的阿拉伯數(shù)字,便于老師利用每天點名時間組織數(shù)字游戲或結合主題教學使用;其他兩個袋子里分別裝著不同顏色及形狀的小卡片,便于老師在組織幼兒飯前洗手環(huán)節(jié)時使用,還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靈活補充其他的教具)。
角色游戲區(qū)情景的布置不是一成不變的“娃娃家”,而是根據(jù)不同主題的內容而創(chuàng)設和變換,這是丹尼斯開展主題單元教學法的一大特色。如“海邊/海釣魚”主題的情景布置:戶外大型太陽傘及太陽傘下的兩把沙灘椅;椅子中間的籃子里放著各種點心飲料(很逼真的塑料玩具);兩個浮在“海上”的浮筏;救生圈;救生員座椅;救生員穿的紅衣服及使用的哨子;水下呼吸器;潛水衣;潛水鏡;鴨腳板;游泳衣;太陽鏡;浴巾;收音機;柜子上立著有關海底動物的書及各種各樣的貝殼;墻上貼著有關海底動植物的圖片和愛護大自然的標語以及幼兒在藝術區(qū)剪貼的各種海底動植物的紙片;天花板上還懸掛著一張魚網(wǎng)。
關于“海遜侮釣魚”主題,老師在集中活動區(qū)講述“海邊度假”的故事拉開了活動的序幕。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小男孩與父母一起到海邊度假,享受陽光,在沙灘上拾貝殼、玩游戲等海邊趣事。故事的情節(jié)與直觀形象的主題情景布置,激起幼兒對開展該主題活動的強烈興趣。由于是第一天開展這個主題活動,老師請助理老師以角色的身份介入角色游戲區(qū)。這期間有兩個男孩因爭著要坐救生員座椅而發(fā)生爭執(zhí)。助理老師詢問原因后,要他們自己商量解決,并建議他們可以用沙漏控制時間,使大家都有輪流坐座椅的機會。無疑,助理老師起著引導與協(xié)調的作用,為幼兒繼續(xù)順利地開展這個主題活動鋪平了道路。
(二)在其他各區(qū)域投放相關的材料供幼兒從不同領域進行操作與探索
丹尼斯的教學理念及實踐是建立在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基礎上的。皮亞杰認為,要讓幼兒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就必須創(chuàng)造條件引發(fā)兒童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讓他們在活動中學習。丹尼斯的教室區(qū)域創(chuàng)設除角色扮演區(qū)(Dramatic Zone)和集中活動區(qū)(Circle Time Zone)外,還有科學區(qū)(Science Zone Or Discovery Zone)、建構區(qū)(Construction Zone Or Block Zone)、數(shù)學區(qū)(Math Zone)、寫作區(qū)(Writing Zone)、藝術區(qū)(Art Zone)、圖書區(qū)(Library Zone)、計算機區(qū)(Computer Zone)、玩水區(qū)、玩沙區(qū)、木偶表演區(qū)(Puppet Theater)、音樂區(qū)(Music Zone)。丹尼斯注重平時在各區(qū)域投放豐富的材料,并根據(jù)不同的主題活動,在各區(qū)域增添與該主題相關的各種操作材料。
如,在“海邊侮釣魚”的主題活動中:
在數(shù)學區(qū),通過設計各種操作材料,讓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掌握分類(認識事物的異同,探索、描述事物的異同及特征;區(qū)別、描述事物的形狀;以多種方式運用和描述事物,同時注意事物一個以上的特征;區(qū)別“部分”與“整體”;描述出某種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及不歸屬的類別)、爿≥序(產生系列和模式;比較事物的特征:更協(xié)更短,更打更小等;以一定的系列或模式一個個地擺放一些物體,并解釋它們之間的關系:力更尢鑷大,紐籃紅值;通過試誤的方式將一組有序的物體與另一組有序的物體相匹配:小茶杯—小茶托沖等大小的茶杯—中等大小的茶托欠茶杯—大茶托)、數(shù)概念(比較兩組物體的數(shù)目,知道哪一組“更多”“更少”或“一樣多”,用一一對應配對的方式來擺放兩組物體;點數(shù)物體)等數(shù)學知識。如方格圖表,幼兒用具體的物體如貝殼、塑料小魚等在方格圖表上按照貝殼、塑料小魚的顏色或造型進行分類、排序等操作學習;數(shù)學棋子游戲,如.“小章魚找到家”,通過擲骰子,按骰子顯示的數(shù)字在棋盤上找到相應的位置,讓幼兒學習掌握數(shù)數(shù)以及數(shù)字與棋盤上格子位置之間的對應。
在玩水區(qū),增加了各種顏色、形狀和種類的塑料魚和小船供幼兒玩耍。
在玩沙區(qū),老師讓孩子用濕沙建構海邊城堡等建筑。
在科學區(qū),老師投放貝殼及有關海邊的故事書,重點討論如下問題:通過探索干沙與濕沙,了解它們的性質;討論魚如何在水中呼吸以及人類如何呼吸;觀察活的魚或解剖死的魚;討論什么樣的生物寄居在貝殼里以及為什么;探索海星。
在圖書區(qū),老師提供與海邊有關的故事書、拼圖、音樂磁帶及手指游戲等,讓幼兒以多種方式進行閱讀并鼓勵他們相互之間講述個人有意義的度假經(jīng)驗。
在寫作區(qū),老師在紙上畫上貝殼、水桶、鏟子、魚,讓幼兒寫出相應的單詞。在藝術區(qū),老師組織多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模畫、添畫、剪貼等),如在大張白紙上畫上海邊情景,讓幼兒添畫或剪貼與海邊度假有關的人和物,如貝殼、小鳥、游泳或曬太陽的人。
在音樂區(qū),提供音樂游戲,如《劃,劃,劃你的船》、《你釣過魚嗎》等。
老師還巧妙地把數(shù)學統(tǒng)計知識融會在集中教學活動中,她在磁性黑板上寫出三組:游泳、漂流、野餐,請小朋友報名自己想玩哪一項,然后引導幼兒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參加游泳的多少人;參加漂流及野餐的各多少人。
通過該主題活動,幼兒在認知方面獲得有關海底世界的基本知識,救生員的知識和潛水員的知識;在情感方面,老師營造了投入并通過扮演各自喜歡的角色而獲得極大的成就感與滿足感的氛圍;在身體方面,孩子通過模仿游泳、潛水等動作獲得動作的協(xié)調;在學習能力方面,激發(fā)了幼兒對海底世界及其他區(qū)域的興趣,幼兒繼續(xù)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這個主題活動;在社會性發(fā)展方面,幼兒體會了有意義的“海邊度假”,學會與人分享快樂的心情,強化愛護大自然以及助人為樂的情感體驗;在美學方面,幼兒通過欣賞,自己動手制作魚、海星及貝殼等的造型而獲得欣賞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感受。
(三)小組活動是老師對幼兒進行知識技能指導、觀察、評價的平臺
皮亞杰兒童發(fā)展理論的一個中心論點,是個體在自身的發(fā)展中是主動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皮亞杰強調兒童認知結構的自發(fā)和自動的發(fā)展,認為兒童智慧起源于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而這種循環(huán)往復的相互作用的動力來自于兒童自身。兒童內部的知識和認識能力是通過與環(huán)境之間的反復的、自動擴大的相互作用的循環(huán)而建構起來的,同化、順應以及平衡化是建構認知結構的機制。因此,認知理論的學前課程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反對注入式教學,倡導“主動學習”。丹尼斯把每個領域的知識技能物化為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以游戲的方式出現(xiàn)在每天小組活動中。小組的人數(shù)每次控制在2-3人。每次小組活動的內容把各領域的標準巧妙地安排其中(涉及數(shù)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如在“海邊度假”主題活動中,其中的一個小組活動設計的內容是文學與視覺藝術的結合——小朋友人手一本詩歌集,老師朗讀一首關于海星的詩,小朋友要學會找到這首詩(學習查目錄和根據(jù)字母發(fā)音找字母的技能),然后跟著老師讀。讀完詩后,從老師事先剪好的海星、海馬等造型中選擇一種,在紙上描畫、剪貼,然后涂上顏色,寫上動物的名稱和自己的名字,最后布置在“海邊度假”游戲區(qū)內。又如在“童話故事”單元主題(《杰克和豆莖》、《三個豌豆》、《灰姑娘》、《三只小豬》)中,老師設計了一張棋盤,棋盤上標有從1到10的數(shù)字,數(shù)字間的間隔用學過的童謠中的人物形象代替。老師請小朋友抓一個骰子并把它投到桌面,孩子數(shù)出骰子的數(shù)字,并在棋盤上根據(jù)數(shù)字把棋子走到相應的位置,如果正好遇到某個童謠中的人物形象,老師便與大家一起在童謠書中找出這個形象并一起朗讀這首童謠。這種形式的教學有許多好處:首先,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老師巧妙地把各領域的知識融會在幼兒可操作的各種游戲材料中,讓幼兒從中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外在的知識通過幼兒操作活動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能力),同時,幼兒的主觀經(jīng)驗也可以“外化”為態(tài)度、動作方式、技能等在操作活動中表現(xiàn)出來(幼兒如何思考和解決問題),并在活動中進一步得到完善、重組或改造。其次,這種教學能夠照顧到不同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由于實行混合年齡教學,老師必須考慮到班上不同兒童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雖然是同樣的操作材料,但老師根據(jù)不同的年齡特征和個別差異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標準,所以能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第三,便于同伴之間的合作學習。并不是每個幼兒都能一次性地順利完成每個操作任務,老師鼓勵已經(jīng)掌握的幼兒幫助那些暫時有困難的幼兒,這種操作材料便于幼兒邊操作邊對同伴做出解釋。第四,便于老師觀察每個幼兒的學習過程、“最近發(fā)展區(qū)”并及時地對每個幼兒進行記錄與評價。通過直觀地觀察幼兒對材料的操作過程,老師可以了解每個幼兒在每個領域的學習風格、解決問題的方法及其在操作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判斷分析每個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因而這些記錄既是老師設計下一次活動的依據(jù),也是老師了解每個幼兒學習能力及學習風格的重要依據(jù)。第五,這種操作材料設計靈活,使用方便。
總之,在丹尼斯班上,主題單元的發(fā)生、發(fā)展和結束可以在角色游戲區(qū)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而各區(qū)域活動則是該主題在各領域的擴展。教師組織的小組中的活動既為主題的開展提供知識技能的學習支持,也是教師深入地了解每個年齡段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特點與學習能力和最近發(fā)展區(qū)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利于教師根據(jù)幼兒的興趣隨時調整主題的內容、形式,并為下一個主題活動的制定奠定基礎。
四、丹尼斯主題單元教學的特點
(一)善于利用幼兒自身及其身邊的教育資源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對幼兒來說,最有效的學習就是他們感興趣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這種學習內容主要源自幼兒自己及其周圍的現(xiàn)實生活。兒童及其周圍的生活是豐富的、生動有趣的,生活中大量的人、事、物和活動都可以成為有效的教育資源,優(yōu)秀的教師總是善于抓住生活中有利于兒童發(fā)展的時機。
利用幼兒自身的教育資源:如集中活動之前,老師讓小朋友介紹自己身體的某部分或身上的衣服與鞋子。其中兩個小朋友都愿意介紹自己頭上的小辮子,老師借機引導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幫忙數(shù)辮子(數(shù)數(shù)練習),并說出哪個小朋友的辮子更多(比多少)。也有小朋友介紹自己穿的T恤是紅黃顏色、橫豎格子(對顏色、形狀的認知)。利用幼兒身邊的教育資源:針對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吃”的特點,老師每周五上午安排了小組活動“食品的制作與品嘗”。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不僅了解食品原材料的名稱、制作的過程步驟以及它們的功能,還動手制作食品,品嘗自己的勞動成果(蘊涵了科學教育和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又如老師在教過生日的孩子做生日蛋糕的過程中,教幼兒學會看說明書、數(shù)數(shù)、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等知識。
利用同伴間的教育資源:由于是混合年齡,老師引導大孩子學會帶小孩子;已學會的孩子教還不會的孩子。
利用社區(qū)的教育資源:社區(qū)中各行各業(yè)的人及各種類型的圖書館、博物館、動物園、音樂廳、戲院等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如有關動物主題活動開展過程中,老師通過帶領孩子觀看戲院的寵物表演,使幼兒了解了寵物的風趣和可愛,激發(fā)了幼兒對研究寵物的興趣和愛護寵物的情感。
(二)區(qū)域活動是實施單元主題教學的重要途徑
不同的課程模式中,活動區(qū)的性質、地位和利用方式可以不相同。目前,我國幼兒園利用活動區(qū)的方法可以分為如下幾種:把活動區(qū)視為分組教學的場所老師重點在某一區(qū),如數(shù)學區(qū)、科學區(qū)、語言區(qū)、美工區(qū)中指導一組小朋友學習新內容,其余的小朋友或者在其他區(qū)域做自己喜歡的事,或者按老師預先提出的要求復習以前學習過的內容,然后交換);把活動區(qū)活動視為作業(yè)教學的“延伸”(考慮到集體教學不容易照顧和滿足不同兒童的需要,故在集體教學之外,利用其他兒童的自由活動時間,在相關的活動區(qū)對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兒童作些必要的輔導,有些主題活動教學內容需要多種活動形式配合或補充才能完成,可以在不同的活動區(qū)通過投放相應的材料來完成);把活動區(qū)看作自由游戲場所,看作在集體活動之外為兒童提供的一個自由活動環(huán)境。
而在丹尼斯采用的單元主題教學中,區(qū)域活動則是完成該課程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主題與區(qū)域緊密結合。這種結合表現(xiàn)為:主題與角色游戲區(qū)的結合;主題與其他區(qū)域的結合,根據(jù)各主題開展的情況在其他區(qū)域陸續(xù)投放有關的材料。
(三)運用仔細思考(Reflecting)、深思熟慮(Ponder-ing)、疑惑欲知(Wondering)策略,回答幼兒的問題
教師與幼兒的關系主要體現(xiàn)在師生之間的問與答。老,師對幼兒的提問做出適當?shù)姆磻皇侵苯踊卮,讓幼兒對自己提的問題進行再思考,從而引導幼兒從不同側面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仔細思考、深思熟慮、疑惑欲知則是回答幼兒問題的有效策略。
仔細思考:在小組活動中,老師對幼兒的問題保持中立的態(tài)度是很有效的。中立態(tài)度可以通過兩種形式的提問來確立:一是引導幼兒對問題的不同看法或做進一步的補充說明——“這是一種想法,誰還有其他的想法?”“你能再補充一些內容嗎?”“還有什么要補充的?”二是重復孩子的問題(讓孩子重新對自己提的問題進行仔細思考)——“我沒聽清楚,你能再說一遍嗎?”“什么?”“我很驚訝!”
深思熟慮:教師通過反問,引發(fā)幼兒進一步的思考——“我還不確定,我們還能問誰呢?”“我不知道我們在哪里能找到?”“噢,你認為你要怎么做?”“如果這種情況發(fā)生,你認為怎樣做才能更好地改變狀況?”如大班的幼兒正在討論什么樣的動物適合作為班級的寵物。一個男孩建議:“獵豹!崩蠋煵皇侵苯臃瘩g:“不,我們不能在班上飼養(yǎng)野生動物!倍欠磫柕溃骸矮C豹,它能成為寵物嗎?”孩子回答:“是的。”此后,老師通過組織班會,讓全班的幼兒對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和辯論。接著老師建議那些堅持將獵豹作為班級寵物的幼兒對獵豹進行深入的研究。幾天過去,他們還是堅持原來的觀點。老師又建議:“我們是否能咨詢有關的專家呢?”幼兒咨詢了當?shù)氐牟溉閯游飳<液,知道獵豹是瀕臨滅絕的動物。孩子這才放棄原先的決定。但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已經(jīng)學到許多有關獵豹的知識。
疑惑欲知:教師對幼兒不同的意見不做正面回答,而是鼓勵幼兒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證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如孩子爭論:蝙蝠是鳥類還是非鳥類?針對孩子的爭論,老師不是直接回答“蝙蝠是鳥類,我們繼續(xù)討論其他問題”,而是提出問題:“有些人認為它是鳥類,有些人認為它是:怍鳥類,我想知道哪個答案是正確的?你們能找到更多資料來說明嗎?”老師還可以采用類似的問題:有些人要……其他人要……我們怎么做出決定?,我似乎以為……你認為我們可能……我看高年級的學生是這樣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我們能否也嘗試一下?你家阿姨好像知道這個知識,我們是否能請她幫我們?
由此可見,老師提問方式及傾聽的態(tài)度不同,孩子的學習效果也不同。
(四)教育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一日活動的每個過渡環(huán)節(jié)之中
過渡是指從一個活動向另一個活動轉換時的活動。過渡也是一種教學技巧。一個敏感的教師在日;顒又心軌蛱崆邦A知過渡時間,從而避免兒童長時間的等待,另外,還要合理有效地把教育教學內容有機地滲透在一日活動的每個過渡環(huán)節(jié)之中。丹尼斯的教學組織有序,教學活動之間過渡銜接自然。她使用的過渡環(huán)節(jié)主要有:早晨進入班級時的簽到活動;從自發(fā)的活動轉向教師指導的活動;從動態(tài)活動轉向安靜活動,或者從安靜活動轉向動態(tài)游戲;從收拾玩具和洗手轉向午餐;從午餐轉向午睡;從室內游戲轉向室外游戲或者從室外游戲轉向室內游戲。如晨間的簽到活動——早上每個幼兒要在門口的白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并記住年、月、日、星期;從自發(fā)的活動轉向教師指導的集體活動——在集體活動之前,老師把各種數(shù)學游戲融會在點名之中。比如,老師分給每個幼兒一張數(shù)字卡片,要幼兒報出卡片上的數(shù)字,并在地上找到相應的位置坐下(地毯上印著數(shù)字),老師在黑板上分組統(tǒng)計當天到班上的小朋友和沒到班上的小朋友的人數(shù),并請小朋友把他們的名字分別貼在兩組下,結果,來的小朋友比沒來的小朋友多5個,最后,老師引導小朋友說出:“來班上的小朋友比沒來的小朋友多”,“沒來的小朋友比來的小朋友少”;午餐前的準備時間——老師把形狀色彩知識滲透在拍手游戲中。比如,“如果你拿到的是紅色的三角形,請你去洗手,然后坐到桌子上準備吃午餐”;在午餐期間,老師還會簡單地回顧當天班上發(fā)生的好事或壞事,比如,在“海邊度假”的主題單元活動中,老師發(fā)現(xiàn)班上收集的一只海星斷了一條腿,于是用傷心的表情語調說:“我感到很傷心,這是一顆很漂亮的海星,現(xiàn)在它的腿斷了,我們班上少了一顆漂亮的海星,我希望今后大家在玩時,要注意,不要再發(fā)生這樣的情況了!崩蠋煹那榫w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他們紛紛表示以后一定注意。
(五)自由和自制是班級管理的特點
自由和自制不僅是建立有序與有效班級制度的基礎,也是保證主題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兒童的自由應是一種秩序內的自由,而不是無限擴張的絕對自由,兒童的自制是建立在對規(guī)則的了解與內化的基礎上的一種自律、自由。無自制的自由將導致班級的混亂,從而也使自由失去其內在的積極意義。自由與自制應自始至終相輔相成。丹尼斯在各活動區(qū)制定了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具體形象,幼兒易于理解。如通過采用進門掛牌、登記等方法規(guī)定進區(qū)的人數(shù);通過圖示法(照片或繪畫等)規(guī)定使用操作材料的順序;通過各種標志明確玩具的位置;通過提供輔助工具幫助幼兒自覺遵守規(guī)則。如一個男孩在玩沙區(qū)玩沙,把沙子倒在別人頭上,違反老師事先定好的規(guī)則。老師就對他說:“我不得不讓你離開這個地方,希望你能另外找到你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玩。”有時幼兒也會因對某個玩具太感興趣而忘了收玩具,對此,老師堅持要他們先把玩具收拾好,再參加下一個活動。在集體活動中,當某個幼兒違反規(guī)則時,老師經(jīng)常會說:“你出局了!焙⒆颖阕杂X地坐到一邊,等待老師請他回去。
(六)通過各種途徑,促進家園聯(lián)系
家長不僅是提供有關兒童信息的資源,而且是有關兒童的發(fā)展適宜性教育的決策者,家長參與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國,由于大家居住得很分散,有的和幼兒園的距離很遠,再加上家長工作不定時,所以家園聯(lián)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丹尼斯還是努力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活動,把家長吸引到班上來。如:讓家長通過擔任志愿者,參與班上的半日活動;通過與孩子一起參加班上組織的每周一次的晨讀活動,了解并學會如何為孩子講故事;參與班上外出郊游活動——這學期組織了兩次郊游活動,主題為“漫步在花園里”和“漫步在森林里”。在活動之前,老師發(fā)給家長每人一封信,上面寫著希望家長與孩子在郊游活動時共同完成的幾件事。如“漫步在花園里”要求完成——找一片樹葉;找一棵開著花的樹;觀察一只小鳥;觀察一只死動物;找到與你裙子顏色一樣的鮮花;找一棟圓木房子;觀察一只螞蟻;找到你認為美麗的景物;尋找動物蹤跡。這些事雖然簡單,但巧妙融人各學科的學習要求。另外,由于家長事先明確出游的目的,所以家長與孩子都能很好地配合,共同完成任務,并體驗到其中的樂趣。(注:本文作者2003年6月-2004年8月應美國費城Temple University邀請在該校做訪問學者。)
附:密欽尼學校開端項目每日日程安排表
8:20-9:00幼兒陸續(xù)到學校,簽到,到圖書區(qū)看書,早餐,刷牙,在限制的某些區(qū)域里活動。
9:00-9:30第一個集中活動。認識數(shù)字,唱問候歌,單詞發(fā)音練習活動,講故事,唱歌,手指游戲,身體運動(類似律動——作者注)。詩歌及其相關的活動(老師選擇與主題活動有關的詩和孩子一起朗讀,并對其中的詞匯和相關的話題進行討論,兩周后孩子記住了詩。給每人復印一份請孩子帶回與家人分享)。
9:30-11:00小組活動(老師與3—4個孩子在一起進行的一對一教學活動),個別的(老師會抽幾個在某些能力方面欠缺的幼兒進行個別指導)和獨立的活動(幼兒在各區(qū)域的活動)。
11:00-11:15幼兒整理收拾各區(qū)域材料,準備戶外活動。
11:15-11:45戶外活動。
11:45—12:15第二個集中活動。唱歌,手指游戲。圖表分類活動。講故事。
12:15—12:45午餐。
12:45—1:00講故事,唱歌。
1:00—1:15準備午睡期間的過渡活動。鼓勵幼兒每人在睡前拿一本書放在枕邊翻看。上洗手間,刷牙。老師和助手分別與個別孩子進行睡前交談。
1:15-2:15午睡。
2:15-2:30午睡后的過渡活動和吃點心時間。
2:30-2:45講故事,唱歌。
2:45-3:00家長與孩子一起借教室里的書,接幼兒回家。
【丹尼斯女士主題單元教學法的實施】相關文章:
主題單元教學法在大學英語閱讀課的應用05-02
颶風“丹尼斯”作文04-27
丹尼斯與小耳朵05-01
丹尼斯·卡尼薩04-29
女士04-29
試論高校如何實施PBL教學法的若干對策04-29
項目教學法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分析與對策04-29
結合MI理論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法的實施05-01
北風女士作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