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愛吃水果的牛-故事教學研究案例之一
(北京北海幼兒園 張希)
《愛吃水果的!肥且粋圖畫故事,主人公是小動物,故事情節(jié)擬人化,符合中班幼兒的心理特點。同時繪畫形象生動,主題突出,適合中班幼兒看圖講述,有利于幼兒展開聯(lián)想與想象,有利于幼兒充分表達。為此,我們把它選為中班故事教學研究的材料。
第一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喜歡文學作品,能夠理解故事的意義。
2.有一定的識圖能力,能用完整的話表述。
重點提問及幼兒回答:
引導幼兒觀察第一幅圖。
提問:你在圖中發(fā)現了什么?這是在哪里?有誰?(重點引導幼兒觀察故事的主人公及故事發(fā)生的地點。)
回答:小牛在果園里。
提問:什么樣的果園里。
回答:長滿水果的果園里。
引導幼兒觀察第二幅圖。
提問:你在圖中發(fā)現了什么?他在做什么事情?
回答:有很多水果。主人喂小牛吃各種水果。
引導幼兒觀察第三幅圖。
提問:在什么時候?發(fā)生了什么事?
回答:晚上,主人生病了。
引導幼兒觀察第四幅圖。
提問:主人怎么了?看到主人病了,愛吃水果的牛怎么樣?
回答:小牛給主人買藥,帶主人去看病。
引導幼兒觀察第五幅圖。
提問:小牛在做什么?
回答:小牛在擠各種各樣的果汁奶。
引導幼兒觀察第六幅圖。
提問:主人喝了這么多有營養(yǎng)的果汁奶會怎么樣?
回答:主人喝了這么多果汁奶,病就好了,他們都變得很愛吃水果,身體特別棒。
研討與分析:
第一次活動后,中班組教師開展了研討,大家認為這次活動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師的提問直接指向圖片表現的重點內容,答案是唯一的,并且幼兒只要用一兩個詞或詞組作答即可,這樣的提問無法調動幼兒積極思維,也不利于幼兒完整表述。如,教師提問:“這是在哪里?有誰?”依照畫面所示,幼兒往往這樣回答:“在牛棚里。有牛!睆亩荒苡行еС钟變和暾v述。
2.教師的回應單一化,大多只是重復幼兒的答案,而不是向幼兒提出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或只是以“好”給予肯定,而不是針對幼兒不同的回答給予相應的評價。這樣的問答形式制約了師幼互動,也限制了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為此,我們進一步反思、研討了以下兩個問題:
一是看圖講述的目的是什么。我們重新審視并分析了故事活動,認為幼兒閱讀圖畫書的關鍵是在觀察圖片的基礎上抓取圖片的重點信息,理解圖片間的關系,分析圖片的大致含義,進而掌握看圖的方法,養(yǎng)成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而教師教學的目的是幫助幼兒梳理經驗,引導他們完整表述圖片中表現的內容。
二是教師的提問是為了什么。我們認為提問應該直接服務于活動目標,幫助幼兒逐步梳理思路,最終提高幼兒的表達能力。而這次活動的提問并不利于幼兒的語言表達,主要因為問題太過細致,限制了幼兒的主動思考和表達。所以,在第二次活動中,我們重新調整預設的問題,并把活動目標定位在培養(yǎng)幼兒的識圖能力和閱讀習慣,理解故事的發(fā)展脈絡,培養(yǎng)幼兒對閱讀的興趣。
第二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喜歡文學作品,能夠理解故事的意義和發(fā)展脈絡。
2.有一定的識圖能力,并能展開合理的聯(lián)想與想象。
3.感受閱讀的樂趣,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重點提問及幼兒回答:
引導幼兒觀察第一幅圖。
提問:哪個小朋友能講一講這幅圖?
回答:小牛在長滿各種各樣水果的果園里玩游戲。
提問:“各種各樣”這個詞用得很好,猜想一下小牛最喜歡做什么事?
回答1:吃這些水果。
回答2:小牛喜歡照顧果樹……
引導幼兒觀察第二幅圖。
提問:你在圖中發(fā)現了什么?他們在做什么?
回答1:小牛的主人每天喂它各種各樣的水果,有西瓜,有葡萄,有桃子,還有草莓。(教師:這位小朋友用了“有……還有……”這個句型。)
回答2:我想主人一定很愛小牛,給它喂這么多好吃的水果,它的身體一定很棒。
引導幼兒觀察第三幅圖。
提問:大家一起看看接下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回答1:一天晚上,小牛正在牛棚里睡覺,刮起了大風,主人生病了。
回答2:小牛一定很擔心。
引導幼兒觀察第四幅圖。
提問:主人病了,想一想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事?
回答1:平時主人對小牛這么好,現在主人病了,小牛會給主人買藥,帶主人去看病。(教師:你為什么會這樣想呢?我生病的時候,媽媽就帶我去醫(yī)院看病,吃了藥,病才會好起來。)
回答2:這時小牛想,主人每天都喂我吃水果,主人生病了我也喂他吃水果,多吃水果身體好。
引導幼兒觀察第五幅圖。
提問:大家一起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
回答:小牛在擠各種各樣的果汁奶。因為小牛吃了那么多有營養(yǎng)的水果,就會擠出有營養(yǎng)的水果奶。
引導幼兒觀察第六幅圖。
提問:主人喝了這么多有營養(yǎng)的果汁奶會怎么樣?
回答:主人喝了這么多果汁奶病就好了,他們都變得很愛吃水果,身體特別棒。
研討與分析:
為了給幼兒更多自主閱讀和思考的空間,我們嘗試將零碎的提問加以整合,提出開放性的問題。比如,針對第一幅圖,提的問題是“誰能講一講這幅圖”,這時能力較強的幼兒就能夠自主地依照圖片進行較完整的表述:“一頭可愛的小牛住在一個有各種水果樹的果園里。”能力弱一些的幼兒會回答:“在果園里有一頭小牛。”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追問支持幼兒不斷從圖片中獲得信息,例如:“什么樣的果園和小牛呢?”這樣,幼兒就會用已經學過的形容詞來擴充句子。這種提問滿足了不同水平幼兒的學習需要,為幼兒的自主閱讀和表述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閱讀中幼兒經常會融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想法,所以在提問時為幼兒預留空間很有必要。在觀察一幅圖片時,教師可以先讓幼兒猜想情節(jié),然后驗證,以增強趣味性。例如,在觀察“果園里的小牛”這幅圖時,教師可以問問幼兒:“想一想小牛喜歡做什么事情?”有的幼兒會說“小牛很喜歡勞動,他每天都去果園里打掃衛(wèi)生!庇械挠變簳f:“小牛很喜歡吃果園里各種各樣的水果!痹谟變航洑v合理想象和表達之后,教師再揭示答案,往往會使幼兒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應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和發(fā)展水平進行個別化追問,或對幼兒的回答給予積極回應和反饋,讓幼兒互相學習表述中的亮點。
有些圖片則需要教師通過細致提問來幫助幼兒理解。比如在觀察“主人病了”的圖片時,教師的第一個提問是“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幼兒通常會很簡短地回答“主人病了”,而難以自主發(fā)現圖片要表現的豐富內涵。這時,教師可以通過細致的提問幫助幼兒獲取圖片信息。例如:“從哪里看出主人病了?”幼兒回答:“主人測體溫已經40度了,還渾身發(fā)冷,他一定病得很嚴重!笨梢娧a充提問使幼兒的回答更加生動。當教師問“愛吃水果的牛會怎么做”時,幼兒會調動原有經驗或聯(lián)想上幅圖所提示的內容回答:“愛吃水果的牛也會給主人吃各種各樣的水果,水果的營養(yǎng)豐富,主人吃了水果,病好得快!”……之后,當教師翻開最后一幅圖時,孩子們完全沉浸在驚喜之中。
在我們不斷調整提問方式后,幼兒表達的積極性提高了,活動氣氛更加活躍。由此,我們認識到:教師的提問應幫助幼兒在閱讀過程中細致觀察、充分思考圖片所表現的信息,挖掘已有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并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顒咏Y束后,我們問幼兒:“你們是怎么知道圖片講的內容的?”“圖片中顏色很好看、又特別大的部分就是故事里最想說的。”“看懂上一幅圖,我就明白后面故事的意思了!庇纱丝梢姡變阂呀洺醪秸莆樟艘恍┳灾鏖喿x的方法,理解了文學作品承上啟下的結構特點和符合邏輯的情節(jié)發(fā)展規(guī)律。
來源:《幼兒教育》2007.10
【愛吃水果的牛-故事教學研究案例之一】相關文章:
小班語言《愛吃水果的!方贪03-29
小班綜合愛吃水果的牛教案03-16
小班語言教案:《愛吃水果的牛》10-01
中班語言教案:《愛吃水果的!01-16
中班語言教案愛吃水果的牛04-21
大班美術《愛吃水果的牛》幼師教案04-05
愛吃的水果04-30
愛吃的水果04-28
愛吃的水果作文04-30
我愛吃的水果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