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莫泊桑拜師》講課稿
課文敘述了法國作家莫泊桑青年時請福樓拜指導寫作,經(jīng)過老師的細心指導,莫泊桑仔細觀察,用心揣摩,積累了許多素材,寫出了不少有世界影響的名著。本文按事情發(fā)展順序,寫了莫泊桑三次向福樓拜請教的事。敘述條理清楚,層層推進,由指導如何觀察到如何寫作一目了然。
為突破難點而深層挖掘
第二次請教是本課時教學的難點所在。如何進行細致的、有效的觀察是現(xiàn)在的孩子所欠缺的,這里一連串的問話也體現(xiàn)了福樓拜本身的深厚的文學功底和對青年一代的悉心指導。在幫助學生理解“怎么會沒有什么好寫的呢?”這一主題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首先是根據(jù)文中的問句說一說到底有哪些東西可以寫,這是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內容展開想象,變文字符號為情境畫面的過程;然后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今天你來觀察,你還能看出什么?這是對文本內容的一個拓展,教會學生在這個情境中看到更多的東西;第三步再次提出要求:這還僅僅是馬車,如果是馬路上的一切呢,還有哪些可以觀察的?幫助學生學會觀察,為后面的作業(yè)(寫觀察片段)做好鋪墊。
為發(fā)展能力而適度拓展
課文內容結束后,我向學生簡單介紹了莫泊桑的作品,并節(jié)選了其中一段關于馬車的描寫,引導學生閱讀評析。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引導學生在片段里與課文再次“會晤”,去把握人物特點和寫作方法,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理解在進一步品味關鍵語言時得以提煉、深化。同時也是為課后的練習提供范例子,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但這里的拓展是要適度的,才能收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說到這里我想起了王老師的主頁上瑯小分校陶靜的那篇《對語文教學中“拓展熱”的冷思考》,說到了返語文化、反文本化、無重點化、無中心化等等低效甚至無效的拓展,我覺得說得很有道理。在出示莫泊桑的關于馬車的描寫時,一開始我找到了好幾段,都舍不得放棄,就一股腦兒端給學生,結果孩子們匆匆瀏覽,沒有時間細細品位,更說不出其精彩之處了。再如關于幫助學生理解“特點”的圖片,第一次試教時我出示了三張,趙本山、陳佩斯和葛優(yōu)的,結果學生忙著看漫畫了,也失去了觀察、找特點的本來意義。由此可見,扎扎實實的拓展應該是明確目的、恰當適度的,而絕非形式上的花樣增多,內容上的簡單堆砌。
體現(xiàn)工具性、人文性的統(tǒng)一
文章主要有兩條線索,一是師生二人善教與勤學的特點,二是寫好作品必須從哪些方面去努力。教學設計時我是以第一條線索為主,抓住師生二人的神態(tài)、心理等特點,引導學生體會莫泊桑的勤學和福樓拜的善教,并以此設計了板書。其實原來的板書設計是著重于第二條線索的,即板書為仔細觀察,抓住特點,貴在堅持,但后來又考慮避免上成作文課,所以還是決定以這條情感線為主來進行教學。
袁浩老師在《上好家常課》的講座中指出:小學語文課要關注工具性和任文性的統(tǒng)一。在教學第一次請教時,我抓住對“功夫”一詞的理解展開教學,區(qū)別“功夫”和“下功夫”。“功夫不到家”中的“功夫”指的是寫作水平、寫作能力、技巧等,“下功夫”就是肯吃苦、勤練習,引導學生回蕩前文: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莫泊桑在下功夫?關于功夫的設計也是三易其稿,最開始是拿出兩個選項,即“本領”和“努力的程度”來由學生選擇,通過回蕩前文引導學生選擇第一種“本領”的意思。但通過反復研讀文本,我們發(fā)現(xiàn)這里的“功夫”也含有“還需要再努力”的意思,而且第五小節(jié)中老師的話“肯吃苦、勤練習”也是要他繼續(xù)努力的,所以將這里的設計改為了讓學生辨析“功夫”與“下功夫”來引導教學。當然,這樣的處理是否恰當,還有待老師們商榷。
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在進行第三次請教的教學之前,我先請學生自己想一想:第一次莫泊桑因為寫出來的文章不生動而焦急萬分,第二次他因為不會觀察而萬般無奈,這一次,他的心情又會怎樣呢?這是一個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的過程,自信的孩子會覺得莫泊桑會很高興,這次一定行了。而內斂的孩子則認為他的心情是緊張的,忐忑不安的等等。然后再進入第三次請教的教學,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福樓拜對莫泊桑的肯定和新的要求。
當然,教學的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是還有出入,不到之處,還懇請各位老師指教。謝謝大家!
【《莫泊桑拜師》講課稿】相關文章:
語文講課稿03-07
蘇教版六年級下《莫泊桑拜師》同步練習04-16
拜師的作文09-25
菱形的性質講課稿(通用11篇)11-01
《孔子拜師》反思03-01
孔子拜師的故事03-25
拜師學藝作文07-20
《孔子拜師》反思范文03-01
(精華)《孔子拜師》反思04-24
孔子拜師課后反思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