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學法指導的幾種模式(之二)
(二)點撥式
點撥是就進行指導的方法而言,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按照計劃與設計,著力講“點”,而將“線”與“面 ”留給學生去思考,或著力講“線”而將“面”留給學生去思考,或著力講框架,將內容留給學生去思考。這 樣做,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掌握自學語文中必需的由點及面,由此及彼,由零散及體系,從整體御局部的思考方 法,發(fā)展學生的整體觀、體系觀。
就學習內容而言,“點撥”的模式,涉及語法分析、修辭分析、“段”或句群的分析以及篇章的閱讀分析 等。
學生分析很長的復雜單句或復句,除了必需的語法知識以外,整體觀念的強弱是個關鍵。與之相應的,教 師進行學法指導的著力處也在這里,目的在于強化學生從整體上去看待與“處理復雜單句、復句(甚至推廣至 各種對象)的意識與能力。
《紀念劉和珍君》文中有一復雜單句,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至于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秘計,壓抑至數(shù) 千年,而終于沒有消亡的明證了。
講清主、謂、賓,余味就不多了。不如只講一個“為”字,當然學力強的學生仍然受了點限制!爸劣凇 一詞在此單句中沒有語法位置,它的作用在與上文的關聯(lián)上,這一點卻是不能忽略的。接下來,可以設計一個 有趣的練習:
將原句中作賓語中心詞的名詞“明證”,“改造”成動詞“證明”,用它做謂語動詞,利用原句中的語詞 材料(盡量保持原形或稍作改動),重造此句。
這種練習,靈活地體現(xiàn)著“點拔式”強化整體觀的“本意”。
有兩個例子,它們都是廣為人知的大單句,放在一起做比較分析,給學生的印象一定是非常深刻的。第一 個例子是《土地》(秦牧)的第三自然段,第二個例子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恩格斯)的第三自然段。 它們都有一個單句形態(tài)的核心“部件”。文字上膨脹了是因為它們都有很長的狀語,前例的狀語利用排比手法 拓寬了廣度;文字上膨脹了還因為謂語或賓語出現(xiàn)了同位語(或稱“復指”),后例的賓語利用兩次復指推延 了厚度。有一點須特別提醒粗心的學生注意:前例,破折號后的文字不是“遐想”的同位語而是“涌現(xiàn)過許許 多多的遐想”的同位語。
這種比較,也是點撥,著眼的仍是“整體”。
著眼于整體觀培養(yǎng)的點撥式,在復句分析練習中同樣可以得到顯明的體現(xiàn)。試看《瑣憶》(唐tāo@① )文中記述的一句魯迅先生的話:
一條小溪,明澈見底,即使淺吧,但是卻淺得澄清,倘是爛泥塘,誰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淺呢?
這個復句長度難度都不足以為例,卻很典型,它提示的方法可以適用于一切長句、難句的分析。這就是, 一要關照上下文意,這也是整體觀;還要總看句意。關照上下文意知道,此句意在提醒涉世不深的青年不要被 深淺莫辨的“學者”所嚇倒;總看句意是“淺”與假“深”的對比。這樣,第一層是正反對比式的并列關系的 復句,就分析出來了。
這樣點撥,再加上課內外的若干練習,學生的整體觀與整體分析法就可以得到強化。那么,學生就能夠按 照“關照(上下文意)——總看(句意)——分析(復句關系或類型)”的順序去面對任何多重復句的任何一 層了。剩下的問題也許只與學生對各類復句關系理解的正誤深淺的區(qū)別有關了。
修辭分析的指導,也可以納入此種模式。修辭分析當然包括辭格辨析,如:某例是否比喻,借喻與借代的 區(qū)別,以人為喻體的比喻與擬人的區(qū)別,等等。當然還包括辭格構成的分析。這里,著重以修辭意義與作用的 分析為例說明點撥式的運作。
例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