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99热66热这里只有精品,特黄特色的大片在线观看,亚洲日本三级在线观看,国产三级农村妇女在线,亚洲av毛片免费在线观看,哺乳叫自慰在线看,天天干美女av网

佩雷爾曼的準邏輯論證及其結構重建分析論文

時間:2024-08-31 18:47:01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佩雷爾曼的準邏輯論證及其結構重建分析論文

  在《新修辭學》([14])中,佩雷爾曼(C. Perelman)通過重構聽眾所接受的常理(commonplaces),在當代論證理論界首次提出了一個包括關聯(lián)論證和分離論證兩大類共計90 余種論證的論證技術系統(tǒng),并在后來的《修辭學王國》([13])中對該系統(tǒng)作了進一步的精煉。作為關聯(lián)論證(argument byassociation)的一個子類,“準邏輯”論證(quasi-logical argument)尤為值得關注。這種論證一方面具有形式邏輯推理或數(shù)學推理的表象并以此作為其確信力的來源之一,另一方面則不具備這些推理所具有的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準邏輯論證這種“似邏輯而又非形式”的性質(zhì)集中反映了演證與論證既相區(qū)別又彼此聯(lián)系的特點。在本文中,筆者將首先闡明演證與論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進而揭示準邏輯論證的基本性質(zhì);在此基礎上,借鑒巴斯和克雷伯對“形式”三義的區(qū)分以及當代論證型式研究的某些成果,對兩大類11 種準邏輯論證的結構進行重建,并引入相應的批判性問題對準邏輯論證的評估問題進行初步討論。

佩雷爾曼的準邏輯論證及其結構重建分析論文

  1 演證與論證

  在《新修辭學》導論部分的最后,佩雷爾曼指出:“現(xiàn)代邏輯變成了對于數(shù)學科學所使用的演證(demonstration)1的研究。這種發(fā)展的一個后果就是限制了現(xiàn)代邏輯的論域,因為所有被數(shù)學家所忽略的東西都與它不相關。邏輯學家應該通過一種論證理論(a theory of argumentation)2來完善以上述方式獲得的演證理論。在此,我們就是致力于通過分析人文學科、法律和哲學所使用的證明方法(the methods of proof)來建構這一理論。我們將考察廣告客戶在報紙上、政治家在演講中、律師在辯護狀中、法官在判決中以及哲學家在論著中所提出的論證!([14],第10 頁)在正文第一節(jié)的開篇,他進一步指出:“通過將論證與經(jīng)典的演證概念,更確切地說,與局限于考察演證的證明方法(demonstrative methods of proof)的形式邏輯相對照,可以更好地了解論證的特點以及論證研究所固有的問題!([14],第13 頁)這里,涉及證明、演證和論證三者之間的關系。佩雷爾曼所說的“證明”與一般所說的“推理”同義,在《修辭學王國》中他就常常用后者來替換《新修辭學》中的“證明”一詞。在他看來,證明至少有兩種具體形態(tài),其一是主要在數(shù)學領域中使用的演證,其二是主要在人文學科、法律、哲學等領域中使用的論證。

  究其理論來源,演證與論證的區(qū)分,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對分析推理(analytical reasoning)與論辯推理(dialectical reasoning)的區(qū)分。按佩雷爾曼之見,亞里士多德在《前分析篇》與《后分析篇》中對前者的研究構成了形式邏輯的基礎,但現(xiàn)代邏輯學家忽視了他在《論題篇》、《修辭學》、《辯謬篇》中對論辯推理的研究,未能意識到這種研究的價值。事實上,正是對論辯推理的研究,使得“亞里士多德不僅是形式邏輯之父,而且是論證理論之父”。([13],第1 頁)根據(jù)佩雷爾曼的概括,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分析推理處理的是真理問題,具有非個體的、有效的、必然的、純形式的、演證的特點,而論辯推理的對象是可證成的意見,它以普遍接受的意見為前提,不具備分析推理所具有的那些性質(zhì)。([13],第1–3 頁)受到笛卡爾理性觀念的影響,近代以來的邏輯研究致力于追求自明性、必然性,使得亞里士多德所說的分析推理成為邏輯學家關注的核心。尤其是自19 世紀以來,“在數(shù)理邏輯學家影響下,邏輯學局限于形式邏輯,即對于數(shù)學科學所使用的證明方法的研究。其結果便是與純形式領域無關的推理被全部排斥在邏輯之外”。([14],第2 頁)簡言之,作為邏輯化身的現(xiàn)代邏輯僅僅關注演證,而完全忽略了對于論證的研究。演證與論證之分,雖可追溯至亞里士多德的分析推理和論辯推理之別,但佩雷爾曼還是從適用領域與研究方法兩個方面對演證與論證的特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從對象層次上說,兩者適用領域不同。

  在演證的現(xiàn)代形式中,演證是依據(jù)先前確立規(guī)則進行的演算,研究對象是純粹數(shù)學領域。證明(演證)的目的是以為‘真’的前提,而導出事物之自明性,依廖義銘之見,證明(演證)導出的事物自明性乃具有強制力,聽者必須接受之,不予接受則不理性。([28],第309 頁)演證使用被假定為完全無歧義的人工語言,運用演繹的推理形式,并把公理作為演證的前提。在數(shù)學演證中,公理并非爭論的話題,數(shù)學家把公理作為真理、自明的或簡單假設,在使用公理時,并不需要考慮聽眾是否接受它們。([13],第9 頁)

  論證是用來促成或增進他人對爭議命題的遵從,研究對象是社會生活實踐領域,“論證的目的是一個人基于聽眾的假定和充分遵從的論題,令他人確信(convince)一個決定的合理性與可接受性!([12],第11 頁)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論證使用日常語言,運用包括演繹推理、歸納推理、合情推理以及類比推理在內(nèi)的多元推理形式,論證的前提必須為聽眾所遵從。在新修辭學中,論證的前提包括:涉及現(xiàn)實的前提和涉及偏好的前提,前者包括事實、真理與假定,后者包括價值、價值位階與更可取的論式。([13],第23 頁)在多數(shù)情況下,我們并非如數(shù)學那樣進行演證,而是進行辯論,諸如法律、道德、哲學等人文科學領域,其范圍超出演算的確定性,具有非強制性特征,它們屬于可靠、合情理及或然的領域,演證的方法對它們來說并不適用,只能運用權衡和論證的方法?梢钥闯,現(xiàn)代邏輯的形式化并不具有普適性,必須用非形式領域的研究方法作為補充。

  其次,從研究方法看,演證研究具有較強的先驗性,論證研究則主要是一種經(jīng)驗的研究。

  演證是現(xiàn)代邏輯的研究對象,形式化是現(xiàn)代邏輯的基本工作方式。一方面,形式化的理論成果通常表現(xiàn)為各種邏輯系統(tǒng)。在佩雷爾曼看來,形式系統(tǒng)是反映數(shù)學推理的產(chǎn)品,它與合理的證據(jù)不相關,邏輯學家可以隨心所欲規(guī)定形式系統(tǒng)的人工語言、確定使用的符號及其組合,并給出系統(tǒng)中無需證明即被視為有效的表達式(即公理)和變形規(guī)則。形式系統(tǒng)的有效表達式、相同有效性的其他表達式依據(jù)規(guī)則進行推理,形式公理系統(tǒng)通過選擇符號與規(guī)則來避免懷疑和歧義,并使演證具有強制力。([14],第13 頁)另一方面,形式化使現(xiàn)代邏輯更為親睞形式論證(即演證),即便那些以自然語言為載體、出現(xiàn)于社會生活各領域——如哲學、法律、評論、廣告等——中的各種非形式論證,現(xiàn)代邏輯也主張對其進行形式化的研究。一般來說,“推理的題材與經(jīng)驗有關,強調(diào)自身表達的推理原則適用于任何題材、在范圍上囊括一切,凸現(xiàn)的正是現(xiàn)代邏輯及其論證理論試圖超越任何來自經(jīng)驗的限制,以確保論證研究的普遍主義立場!([27],第33–35 頁)形式化工作方式所體現(xiàn)的這種普遍主義立場,從為思維立法的角度暴露出現(xiàn)代邏輯在演證研究方面所具有的先驗主義傾向。

  在新修辭學看來,論證的語言具有歧義性,必須依據(jù)具體語境來確定語詞的意義,即使在相同語境中,不同聽眾也可能會賦予相同語詞不同意義;論證的前提必須依據(jù)目標、語境和聽眾的不同有取舍的選擇涉及現(xiàn)實的前提或涉及偏好的前提;論證的聽眾是一個完整論證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既是論證的起點也是論證的目的,并能可靠地檢驗論證的理性品質(zhì)。相異于演繹系統(tǒng)所包含的有效推理形式,新修辭學通過對真實論證的歸類與分析來闡明論證類型及其結構,使得后者具有明顯的經(jīng)驗基礎與應用價值。在論證中,論證語言的使用、論證前提的選擇、論證聽眾的建構以及論證結構的運用,都受到具體語境的影響和制約,它們都與具體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這一特點直接彰顯了論證研究的經(jīng)驗性。

  簡言之,無論從適用范圍還是從研究方法看,演證與論證均存在明顯的區(qū)別。不過,“如果我們把邏輯視作對所有類型的推理的研究,很自然地,在形式邏輯中發(fā)展起來的演證理論應當輔之以一種論證——類似于亞里士多德的論辯推理——理論!([13],第4 頁)在佩雷爾曼看來,“形式邏輯是一種演證邏輯,非形式邏輯是一種論證邏輯!([12],第11 頁)這就是說,盡管演證與論證在新修辭學的視域中相互區(qū)別,但二者并非彼此隔絕,二者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即二者作為證明或推理的兩種類型,都屬于廣義的邏輯研究的對象——演證是形式邏輯的對象,論證是非形式邏輯的對象。演證與論證之間看似對立卻又彼此聯(lián)系的關系在所謂“準邏輯”論證中有著頗為充分的反映。接下來,筆者就進一步分析準邏輯論證“似邏輯而又非形式”的特點。

  2 準邏輯論證及其特點與種類

  在新修辭學看來,邏輯學在近代以來越來越局限于形式的領域,邏輯學家通常用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來評估演證的好壞,但有效的或保真的演證往往難以在實際應用中說服他人。另一方面,以自然語言為載體、出現(xiàn)于社會生活各領域中的論證雖然高度重視自身的說服力或確信力,但后者往往難以通過形式邏輯的檢測,即不具備所謂的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盡管如此,演證與論證之間并非完全隔絕,毫無聯(lián)系。在筆者看來,作為論證的一個子類,準邏輯論證集中反映了演證與論證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折射出形式邏輯與新修辭學——作為論證邏輯的非形式邏輯——所具有的辯證關系。

  在新修辭學中,“準邏輯論證”是指論證構成要素之間的連接給人的印象具有邏輯性,以邏輯或數(shù)學的方法描述論點和論據(jù),論證者會產(chǎn)生錯覺,認為這些要素之間關系如同邏輯或數(shù)學論證中前提和結論的關系一樣具有強制力。([16],第272 頁)在分析謂之“準邏輯”的原因時,佩雷爾曼指出“我們將要考察的論證聲稱具有一定的確信力,其程度取決于它們與邏輯或數(shù)學形式推理的相似性。不過,對這些論證加以分析可以立刻揭示它們與形式演證的不同,只有盡力減少或規(guī)范論證的非形式特性,才能使這些論證看起來是演證,這就是為什么稱它們?yōu)闇蔬壿!?[14],第193 頁)這兩段引文并沒有明確闡述準邏輯論證的性質(zhì),不過深入的分析發(fā)現(xiàn),理解準邏輯論證概念的關鍵是要把握論證的“準邏輯”性質(zhì)。在這里,“準邏輯”中的“邏輯”指形式邏輯!皽蔬壿嫛敝械摹皽省币环矫娣从沉舜祟愓撟C各個要素間的聯(lián)系方式與數(shù)學推理(演證)——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相似,謂之“似邏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這種論證的結構不能歸結為演證的形式(通常所說的“邏輯形式”,即后文將提及的巴斯和克雷伯的“形式2”),謂之“非形式”,其確信力也不能由形式有效性來擔保,即其前提與結論之間不具有保真性。概而言之,準邏輯論證具有“似邏輯而又非形式”的性質(zhì),對此,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論述:就前者來說,減少或規(guī)范準邏輯論證的非形式特性,可以使其與演證在結構上更為相似,這種相似性是聽眾心理相似的外在化表現(xiàn),它不僅表明論證與演證的聯(lián)系,也促使佩雷爾曼相信,形式推理源自于一個簡單化過程,僅在獨立、限定系統(tǒng)之內(nèi)和特定條件下才有可能,既然存在可以辨識有效性的形式證明,準邏輯論證的說服力源自與已為大家接受推理模式的相似性。([14],第193 頁)在格魯斯(A. G. Gross)看來,這種相似性純屬虛幻,粗略的檢查即可發(fā)現(xiàn)它們并不滿足形式有效性的檢測。迪爾瑞恩(R. D. Dearin)也表達了相同的擔憂,他說沒有必要把準邏輯論證還原為形式結構,并且這樣做會產(chǎn)生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準邏輯論證之外的其他論證形式。([3],第78–94 頁)依佩雷爾曼之見,相對于形式邏輯或演證邏輯,準邏輯論證缺乏嚴格性和精確性似乎是一個邏輯缺陷,只有在一個人聲稱提出邏輯演證時,指責其使用有邏輯缺陷的論證才合情合理。并且論證者支持論題的理由與演證不同,準邏輯論證也并非是正確或不正確演證的例子,而是更強或更弱論證的例子,如有必要論證者可以用其他類型的論證予以支持。([13],第53 頁)基于與形式邏輯推理或數(shù)學推理的相似性,佩雷爾曼認識到準邏輯論證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雖然心理的相似性受到諸多詬病,但是不可否認聽眾基于心理的相似性把前提的遵從轉(zhuǎn)移到結論是形式化思維在論證中的體現(xiàn),也說明演證與論證之間、形式邏輯與新修辭學(非形式邏輯)之間并非只有區(qū)別、對立,二者之間也存在著某種聯(lián)系。

  就后者而言,準邏輯論證具有與形式邏輯推理或數(shù)學推理相似的形式,不過,在結構上并未達到形式邏輯推理或數(shù)學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或保真性,兩者在論證結構上是“似”而非“是”,也就是說,準邏輯論證結構上是非形式的。準邏輯論證所使用的多義、歧義或模糊的自然語言、可接受的前提、非形式推理方式等非形式特性從不同側面彰顯論證的開放性和語境依賴性。如果說準邏輯論證與形式邏輯推理或數(shù)學推理形式的相似性從心理視角為論證與演證的連接提供了橋梁,那么準邏輯論證的非形式特性則彰顯論證與演證的區(qū)別。依佩雷爾曼之見,把一個論證轉(zhuǎn)化為嚴格的演證,人們必須定義使用的語詞、消除歧義以及避免對論證予以多種解釋的可能,雖然非專業(yè)人士容易為準邏輯論證的外表迷惑,但是形式邏輯專家能夠立刻辨識論證與嚴格演繹的不同。([13],第53 頁)

  綜上所述,從演證與論證的關系看,一方面,準邏輯論證在語形上類似于演證或數(shù)學推理、形式推理;另一方面,此類論證以自然語言為載體,其結構又不能歸結為邏輯形式,其確信力難以由形式有效性或保真性來擔保。就此而言,準邏輯論證這種“似邏輯而又非形式”的特點,集中體現(xiàn)了演證與論證、形式邏輯與新修辭學之間既相互區(qū)別又彼此聯(lián)系的關系。

  3 準邏輯論證的結構重建及評估

  寬泛地說,邏輯是對推理、論證等思維形式的邏輯結構的研究。就演證而言,形式邏輯通常是運用形式化來刻畫其邏輯結構,它通過構造形式語言(初始符號和形成規(guī)則),以不加定義的初始概念和不證自明的公理作為出發(fā)點,按照邏輯推理規(guī)則推導出其他定理,來構造公理系統(tǒng)。由于形式邏輯只研究思維的形式,而不考慮其內(nèi)容,在非形式邏輯出現(xiàn)之前,運用形式化的方法刻畫論證的邏輯結構時,必須把自然語言表達的論證符號化,把論證翻譯為邏輯公式。這種形式化方法是否適用準邏輯論證?或者說準邏輯論證能否形式化?依佩雷爾曼之見,相對于現(xiàn)代邏輯意義上的“形式”而言,包括準邏輯論證在內(nèi)的論證不能被形式化,在他看來“人們可以嘗試使用某些預設條件把論證還原為概率演算,在某些情況下,此類條件被認可,但是,這總是假定使用的概念是一致的。當哲學基本概念出現(xiàn)不一致時——如現(xiàn)實、自由、正義和美德——對我來說這種還原似乎不可能。哲學家嘗試使用論證技巧提出與社會、普遍性相關的人的合理性視角,對我來說,這種視角似乎不能還原為最可能,這也是最初哲學是自由產(chǎn)品的原因。”([12],第14 頁)

  我們認為準邏輯論證能否形式化的關鍵是要明確“形式”一詞所謂何意?在《從公理到對話》([2])中,巴斯(E. M. Barth)和克雷伯(E. C. Krabbe)區(qū)分了三種“形式”:形式1 來源于柏拉圖的形式。在這種意義上,傳統(tǒng)的三段論邏輯是形式的,因為它是詞項邏輯,而詞項可以很自然地理解為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所提及的諸形式的名字。另一方面,當今幾乎所有的邏輯都是非形式的(informal/not-formal),因為它們不可能被構造為一種詞項邏輯;形式2 指現(xiàn)代邏輯系統(tǒng)中所理解的句子或命題的形式,在這種意義上大多數(shù)現(xiàn)代邏輯都是形式的;形式3 指那些依據(jù)某些規(guī)則被調(diào)整(regulated)或系統(tǒng)化(regimented)的程序,就此而言,非形式邏輯也是對論證形式的研究。([2],第14–19 頁)可以看出,以現(xiàn)代邏輯為代表的形式邏輯以及當佩雷爾曼說論證技術不能形式化時,都是在形式2 意義理解“形式”一詞,在此意義上準邏輯論證是非形式的,并不能被形式化。形式3 所理解的“形式”與圖爾敏側重程序的形式性(formalities)類似([31],第56 頁),在這種意義上,準邏輯論證也有其形式結構,可以被形式化。不難看出,對準邏輯論證之結構的這一理解,集中反映了此類論證所具有的“似邏輯而又非形式”的特點。

  如何評估論證(包括準邏輯論證)的確信力?4在新修辭學中,佩雷爾曼并沒有明確論及該問題,不過,以“聽眾”為中心的新修辭論證理論表明論證合理與否的評估標準與以往有別。如前所述,廣義的證明包括演證和論證,在演證的現(xiàn)代形式中,演證是依據(jù)先前確立規(guī)則進行的演算,一個演證是否符合規(guī)則是其正確與否的充分且必要條件,也就是說,一個正確的演證在形式上是有效的,一個錯誤的演證在形式上是無效的,換言之,形式邏輯評估演證的標準是“有效性”或“演繹有效性”;在新修辭學或者說非形式邏輯出現(xiàn)之前,評估論證的方法被深深嵌入形式化的烙印,將論證翻譯為形式語言,然后借助可靠性標準加以評估,即“人們通常認為,一個好的論證就是一個可靠的的論證,而論證達到可靠性的充分必要條件是前提真實且推理形式在演繹上有效。”([26],第27 頁)在新修辭學或非形式邏輯視域下,論證和聽眾交織在一起,不可分割,論證的目的為了聽眾,論證的品質(zhì)取決于聽眾,且聽眾的特性也會影響論證者的行為和論證模式。([14],第23–26 頁)赫里克(J. A. Herrick)認為佩雷爾曼的聽眾非常重要,能可靠地檢驗論證的理性品質(zhì)。([10],第197 頁)福斯(S. K. Foss)、特拉普(R. Trapp)明確地指出,普遍聽眾(The universal audience)是區(qū)分論證好壞的標準或規(guī)范。([8],第89頁)可以看出,新修辭學評估論證合理與否的標準是普遍聽眾。5 即一個為普遍聽眾遵從(adherence)的論證是合理的,反之則是不合理的。

  針對如何刻畫準邏輯論證的結構、如何評估準邏輯論證的確信力問題,筆者將在下文立足于巴斯和克雷伯所說的“形式3”,借鑒有關論證型式的當代研究成果,重建準邏輯論證的形式結構,提煉相應的批判性問題以對其確信力進行評估。按當代著名非形式邏輯學家、論證理論家沃爾頓(D. N. Walton)的理解,“論證型式(argumentation scheme)是論證中所使用的從前提到結論的推論模式,而論證則被用于日常言語交際,在其中一方努力使另一方接受4在[14] 中,佩雷爾曼區(qū)分了論證的說服力(persuading)和確信力(convincing),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于關心結果的人來說,說服力勝過確信力;二是對于關心遵從一個論證理性特征的人來說,確信力比說服力更重要。二者的不同進而表現(xiàn)為論證適用對不同類型聽眾的效力,即對特殊聽眾有效力的論證具有說服力,獲得普遍聽眾遵從的論證具有確信力。第一個方面為多數(shù)人具有,不過它是非理性的,也為佩雷爾曼所極力反對,質(zhì)言之,佩雷爾曼重視“理性”在處理問題時的作用,不過這種“理性”不同于笛卡爾意義上的形式理性或絕對理性,而是介于情感和絕對理性之間的一種理性,即其他作者所謂的“情景理性”,它能夠為人類在社會活動中各種決策、倫理行為的合法性提供證成的理論依據(jù)。可以看出,佩雷爾曼倡導的“理性”具體化為普遍聽眾的遵從,而獲得普遍聽眾遵從的論證是合理的且具有確信力。

  一個有爭議的結論。在某些場合,論證型式刻畫的是演繹的和歸納的推理模式,但更為典型的則是在刻畫那種可廢止推論,即那些有助于在不確定和知識匱乏的條件下得出似真假設的啟發(fā)手段!([15],第2 頁)沃爾頓研究了幾十種常見的論證型式,如訴諸專家意見、訴諸范例、訴諸無知等。論證型式的提出與如何刻畫論證的形式結構有關,而論證型式配套的批判性問題則具有如何評估論證的功能。([17],第46–132 頁)簡而言之,在一個特定的對話中,如果論證者對聽眾所提出的批判性問題均作了肯定的回答,那么該論證就是合理的,反之則是不合理的。

【佩雷爾曼的準邏輯論證及其結構重建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佩雷爾曼的“新修辭學”法律思想05-01

先驗論證的邏輯分析04-26

非形式邏輯或論證邏輯:論證圖解05-02

以論證邏輯為基礎架構的法律邏輯04-27

阿佩爾先驗語用學的特征及其理論后果04-28

展開分析論證,深化文章主題-議論文分析論證備考技法04-29

大學職能的分析及其結構意義04-30

論佩利類比設計論證的力量04-28

教育學邏輯起點研究的“邏輯”的探尋分析的論文05-05

鐵道車輛用鋁合金吸能結構的準靜態(tài)壓縮試驗及其數(shù)值分析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