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在牛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八點在中央電視臺一臺播出,這一弘揚中華文化的重磅節(jié)目,可以說是近年來少見的好節(jié)目,一開始就被節(jié)目新穎的形式,豐富的內(nèi)涵深深的吸引住了!節(jié)目采用戲劇、影視、訪談相結合的方式,既有演員生動形象的表演,又有專家嚴謹專業(yè)、深入淺出的解讀,真正做到了“讓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使得深奧難懂的中國第一部史書《尚書》的中華文化的精髓得以精準地闡釋,使觀眾受到深深地感染,心潮澎湃。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尚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綜合性史書,古稱《書》,也是儒家經(jīng)典的五經(jīng)之一。歷來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也可以說是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中華文化體系的源頭。它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西漢學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書》為今文《尚書》,魯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墻壁時,發(fā)現(xiàn)的另一部《尚書》,為古文《尚書》。西晉永嘉年間戰(zhàn)亂,今、古文《尚書》全都散失了。東晉初,豫章內(nèi)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了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該集以伏生向晁錯傳授《尚書》的歷史故事為主線,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穿越兩千多年,與西漢的伏生交談,形象傳神地闡釋了《尚書》的文化內(nèi)涵。
例如,《禹貢》篇記載了大禹治水,吸取父親堵塞治水失敗的教訓,采用疏導治水的方法取得成功的故事,“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畫面演繹惟妙惟肖,生動形象地再現(xiàn)了大禹治水的場景,解釋了華夏九州從何而來,反映出了中華民族無所畏懼,堅強不屈,戰(zhàn)勝任何艱難險阻的華夏精神,而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經(jīng)六千年而不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而這種精神卻是只有不到三百年的“美麗賤”“日已洛”帝國所不能理解的,在當今強大的中國面前,仍然用炮艦來中國家門口炫耀,企圖來震懾嚇唬中國人民,豈不讓人笑掉大牙嗎?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周武王牧野誓師,以五萬精兵一條心面對殷紂王七十萬七十萬條心的離散大軍,一舉勝之,深刻地證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真理。今日中國能夠經(jīng)過改革開放繁榮昌盛,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國力強盛,讓那些西方列強忌憚,讓“美麗賤”帝國極力遏制,不就是“得民心”,“得到多助”的結果嗎?所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寧”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電視畫面以伏生自述的方式,敘說了徐生一家為保護《尚書》舍生忘死,失去親人的艱難經(jīng)歷,他這種高尚的品格令人震撼垂淚,肅然起敬。后人曾這樣評價他的功績:“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意。”歷代學者稱其為“尚書再造”。
一部好的電視片,就應當有這種正能量,讓中華文化的精髓植入現(xiàn)代年輕人的心靈,這才是現(xiàn)代傳媒的應有之意。在這一點上,中央電視臺的這部電視巨作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嘗試和示范。希望后面的內(nèi)容越來越精彩。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2
大年初二晚上,無聊之余翻看手機網(wǎng)頁時,看到頭條上對倪大紅老師飾演的伏生贊不絕口,雖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著網(wǎng)頁上的圖片,不覺便被吸引,認真閱讀完才知道是央視新出的春節(jié)檔大型綜藝節(jié)目《典籍里的中國》,一時興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打開愛奇藝app搜索出來,點開看了幾分鐘,不覺就被節(jié)目開篇的精彩解說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典的古體字為:上邊是“冊”,下邊是“幾”即為幾上放著書。這樣的解說很明朗的說明了何為“典”,讓人印象深刻!
開篇講述了《尚書》傳承至今的艱難不易,講述了古代文人先賢們愛書、護書、傳書的故事!渡袝窞檎䲡,史書之源。
節(jié)目通過古代讀書人伏生與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的古今對話,通過古代場景伏生護書、講書的事跡,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繹與現(xiàn)代圖書館孩子們背誦禹貢場景的相互切換,將護書講書傳書的故事有序的講述出來,讓人看懂故事的同時不免產(chǎn)生共情。同時也對曾經(jīng)學習過得故事、看過的書籍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再只是存在于腦海中的故事或者看過的只知其字不知其義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有名的賢君,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通過觀看《典籍里的中國》,還知道了他劃定九州(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節(jié)目中古時護書人伏生所問:華夏為何是一體?現(xiàn)代讀書人撒貝寧所答:自古是一體。讓人淚目,是啊,華夏自古是一體。
只知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不知商紂決戰(zhàn)的牧野盟誓,通過演員們鏗鏘有力的宣誓,對那些簡單的字句有了直觀的認知,原來是這樣的熱血沸騰啊: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
今人為何要讀典?知先賢治政之本,知朝代興廢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所以讀典是多么重要啊,作為當代的年輕人,我們不僅要讀典、學典、還要傳典。
記得小時候,都是媽媽邊干活邊教我學習詩歌。從簡單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復雜的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再到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等等,通過這樣長期的耳濡目染和媽媽有意無意的'言傳身教,使我對這些詩歌印象深刻,記憶猶新外,更對詩歌有了一種本能的喜歡,現(xiàn)在閑來無事時也會翻上一兩篇。
我想小時候的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應該是很重要的,所以現(xiàn)在偶爾會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互相提醒著背背詩歌,以激發(fā)他對詩歌的喜歡。我想這也是對于經(jīng)典的一種傳輸吧!
所以我們在學習經(jīng)典的同時,向周圍的親人、朋友、同事去傳播,邀請他們中感興趣的一起學習,從而有更多的人來讀典、學典、傳典,應該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吧!如節(jié)目中伏生隨著現(xiàn)代讀書人來到現(xiàn)代圖書館看著小孩子們在背誦禹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時淚目的那一幕,他應該是欣慰的吧,因為他及家人歷經(jīng)艱難保護的書,傳承的書很好的流傳了下來,并且為后人所學習。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載《書》來看了,人人都可以學書、傳書了!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3
面對泛濫不絕的洪水,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對紂王慘無人道的暴政統(tǒng)治,武王攏民心,順天意,英勇作戰(zhàn)。這些家喻戶曉的歷史事跡,在《尚書》中有詳細記載。如今,我們捧起《尚書》,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傳遞,更是中華精神的深入學習。讀《尚書》,了解中華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傳承都來自于世代堅守,來之不易。
典籍經(jīng)典的流傳,源于它本身不朽的價值,無法復制的成就,以及難以超越的貢獻。讀史書讓我們明白我們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去向何方;讀《尚書》,也讓我們“知先賢治國之本,知朝代興衰之由,知個人修身之要!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的個體由一個個小的個體組成,而本國的民眾則也反映出一個國家的影子!渡袝分械乃枷,與我們當今治國理政之路有許多相似之處,不論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民本思想,還是“敦睦九族,協(xié)和萬邦”的民族團結,甚至是“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節(jié)儉節(jié)約,都能為我們當今國家建設所學習。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當我們于一輪皓月下品讀典籍之雅韻,于一輪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內(nèi)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價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經(jīng)典的流傳,依賴于從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視與守護。孔子刪述六經(jīng),親自親自整理編纂《尚書》內(nèi)容以便后世解讀學習;伏生一生獻于《尚書》,年逾九旬仍傳《書》授學;孔子后人孔安國視《尚書》如命,用盡其力促使《尚書》的傳播。幾千年的歲月,幾千載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災難突降,多少次的戰(zhàn)火滿天,穿越幾輪年歲,攻克多少困難,多少人為此堅守付出,《尚書》這部典籍不減此前風韻,還能款款立于我們眼前。不論是精選《書》中精髓的孔子,還是舍命護《尚書》的伏生全家;不論是宣揚《尚書》價值使其廣泛流傳的孔安國,還是當今仍在研究《尚書》的`史學專家們,他們懂瑰寶,敬文化,珍文明,他們視傳承全人類的經(jīng)典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華文化國庫的一隅天空。
典籍經(jīng)典的流傳,更在于當今人們的學習與肯定!兜浼锏闹袊分,當伏生看到,《尚書》在如今明亮的圖書館中展覽,聽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聲音熟練的誦讀“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驚、感動又無比欣慰的。如今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與價值;如今高科技的產(chǎn)品,讓典籍不在一書難求,《尚書》也可以走進尋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篳路藍縷,代代傳承。我們學習文化元典,典籍經(jīng)典,內(nèi)化于心,實踐于行,繼續(xù)對此的傳承與學習,繼續(xù)構筑輝煌的華夏文明。
“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薄渡袝つ潦摹分羞@樣描述武王伐紂前的立誓場面。新時代的我們,也應立下傳承文化經(jīng)典,傳遞文明薪火的誓言。畢竟,有典籍才有中國;畢竟,典籍經(jīng)典輩輩讀,文明薪火才能代代傳。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典籍里的中國的觀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1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4-24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04-07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1-12
典籍里的中國尚書觀后感12-05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4篇12-10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10篇12-09
《典籍里的中國》觀后感(5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