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朱熹的小故事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謚文,世稱朱文公,
關(guān)于朱熹的小故事
。宋朝著名的理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教育家、詩人,閩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儒學(xué)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下面是YJBYS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朱熹的小故事,歡迎閱讀。朱熹教弟子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xué)》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后代對此四字的內(nèi)涵多有解釋,但最細(xì)致深入的當(dāng)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xué)所闡述的。
朱熹是南宋時期承上啟下的一位集大成的學(xué)者。他在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之后有意模仿孔子,邊做官邊教授門弟子。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為。為改變半壁江山、積貧積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飛的冤獄,追封岳飛為王,并下詔廣開言路,要天下的讀書人直言不諱,指出朝政弊端,規(guī)劃恢復(fù)中原的大業(yè)。朱熹因此上書,堅決主張抗金建國。并認(rèn)為要完成光復(fù)大業(yè),必須請皇帝先完成自己的修養(yǎng)。
針對此事,朱熹的弟子有些疑惑,便開始請教道:“先生在上書中所說皇帝的修養(yǎng),有什么特點?”
朱熹道:“皇帝的修養(yǎng)當(dāng)然不同于一般人,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你們也應(yīng)該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從宇宙之大到昆蟲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義的存在,才能夠面對這個世界,來規(guī)劃自己的事業(yè)。”
弟子說:“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龜山先生傳下來的道理嗎?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兩者哪個在先哪個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顥)說‘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是先用心思到具體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識學(xué)問。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實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窮盡大道的奧妙。”
弟子問:“先生的話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態(tài),種類無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嗎?”
朱熹道:“卻不是的。程頤認(rèn)為‘萬物皆備于我’,是因為人生本來有良知良能,可以與萬物相當(dāng)。天地有個心,人也有個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實是一個東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達(dá)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達(dá)天地之心而落實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時間長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開發(fā)出來,到了那個時候,就得到了知。”
弟子說:“聽了先生一番教導(dǎo),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來是一種極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說:“不錯,但物總得一個個地格。楊龜山先生說:‘學(xué)習(xí)開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勝格,一個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萬物。因此他格物的時候,絕不能讓心思隨物流動到十萬八千里之外;要隨時內(nèi)向反省,才能越來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萬物皆備于我’。”
弟子問:“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
資料共享平臺
《關(guān)于朱熹的小故事》(http://www.dameics.com)。但是天下有千萬人,每個人有一個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這良知不太多了嗎?會不會引起爭論和混亂呢?”朱熹道:“千萬人有千萬心,千萬心所不同的,是它們的欲望;至于被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樣的,就是個‘仁字’。因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個,它的大道也只有一個,這個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個‘仁’。所以通過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就是良知自然會顯露出來。”
弟子聽了朱熹的話,仍然有些不明白,見案頭上有一方新硯臺,就請先生以硯臺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著說:“好,就來格這個硯臺。”他拿起硯臺反轉(zhuǎn)過來叫弟子看:只見磨得鏡面一樣平的硯臺底上有一個大螺殼印子。
弟子奇怪地問:“這樣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鉆進石頭里去了呢?”
朱熹道:“這就是了。硯石是從山上采來的,說明這山千萬年前曾經(jīng)是海底。這螺兒活著的時候,鉆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變成山,泥土干硬變成石頭,這螺不就到石頭里了嗎?到此我們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來致知:既然山、海那樣看起來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變化;那么世界上還有什么不能變的?所以,《詩經(jīng)》里說‘天命無常’。這個無常的天命感動到人的內(nèi)心,就使人常處憂患,兢兢業(yè)業(yè),小心翼翼,認(rèn)真對待周圍的一切,這就悟出了個‘敬’字,進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弟子終于明白了朱熹所謂“格物致知”的含義,不僅感慨,拜謝先生說:“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樣下功夫修養(yǎng),天下還愁不太平嗎?”
朱熹和弟子討論“格物致知”的含義,由淺入深,并以硯臺為例,為弟子具體闡述如何做到“格物致知”,可謂是良師善教。但是,想要真到做到格物致知,學(xué)得真學(xué)問,卻須像朱熹所說的“物總得一個個地格”。這就需要學(xué)生珍惜光陰,苦心鉆研才能悟透其中的道理。
朱熹年老時,散步到一所學(xué)校。當(dāng)時正是秋天,當(dāng)他看到梧桐黃葉隨風(fēng)飄落,不禁感慨萬千,想到自己頭發(fā)已經(jīng)白了,自言自語地說:“光陰似箭,歲月如梭啊!”
這時,他忽然看見一群青少年離室在外打鬧戲耍,他深深感到,年輕人不懂得珍惜時間,只有過來人才知道時間寶貴,特別是白發(fā)蒼蒼的人更有惜時如金之感,于是詩興油然而生,低頭思索片刻吟道: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綠,階前梧葉已秋聲。
吟完詩后,到學(xué)堂里將此詩寫在書桌上,希望那些不知道珍惜時間的青少年看到詩后,能夠珍惜光陰。這些年輕人看到詩后,確實受到啟發(fā),又見是名人朱熹所作,爭相傳抄,學(xué)習(xí)也更加勤奮了。
“格物”、“致知”是中國文化典籍《禮記.大學(xué)》里提到的八目中的前兩個。正所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后代對此四字的內(nèi)涵多有解釋,但最細(xì)致深入的當(dāng)屬朱熹在與弟子論學(xué)所闡述的。
【朱熹的小故事】相關(guān)文章:
職場勵志小故事:沙丁魚的故事10-25
小木偶的故事原文05-30
人生感悟的小故事02-06
孔子的小故事范文03-16
關(guān)于李冰的小故事06-08
關(guān)于趙子龍的小故事05-16
求職禮儀小故事5則06-01
我的師德追求小故事05-25
有關(guān)古代成語的小故事02-20
愛迪生的小故事(精選8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