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2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一篇主題獨特、語言清新、文質兼美的敘事性記敘文。課文通過蘇聯(lián)文學巨匠高爾基和他10歲兒子之間發(fā)生的“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對于這樣一篇感情真摯、意蘊深遠的美文,如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與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濃濃親情、體會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首先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來體會高爾基孤身一人在孤島上修養(yǎng)時,那種孤單寂寞渴望見到親人的心情。其次以“愛”為經緯,編織父子間深情的網初讀課文后,讓學生嘗試用一個字概括父子之間的感情,學生大都會選擇“愛”字,將它板書在父子倆之間,聽著配樂朗讀帶中的課文錄音尋找“愛”的軌跡,圈畫描寫父子情深的有關語句,并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兒子通過種花來表達對父親的愛,在充分朗讀課文和體悟情感的基礎上,我還引導學生扮演“兒子”的角色進行朗讀用讀來體現(xiàn)父子間濃濃的愛。而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片段讀好栽花圖、春景圖、賞花圖等鏡頭,并相機切入春景圖的語言訓練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說說花的美,從而引出“高爾基面對這樣的晚霞這樣的花,心里會想些什么?”讓學生來體會高爾基對兒子的思念和喜愛,同時也讓學生和文本產生共鳴。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理解體會高爾基的信,是教學這篇課文的重點。讓學生自己來想辦法弄懂這一段,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盡量讓他們自己弄懂,不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這樣有利于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采用了“看誰讀懂的多”這樣的說法來激勵學生交流,符合小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對于信中寫所揭示的道理“給永遠比拿愉快”有一些說教味,學生難以理解。教學這一段,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層次,先聯(lián)系課文理解,再聯(lián)系生活,從鮮活的例子中,讓學生自己體會,容易產生共鳴。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1、啟發(fā)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信的內容,既可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我及時給提示單(有關奉獻、給予與索取的名言)分散難點,從而由臺前到幕后指導學生突破難點,避免了繁瑣分析與高談闊論。學生自然會圍繞板書上的“栽花賞花”與“寫信教子”談“給”的愉快比“拿”的愉快多;自然會匯報班級、學校、家庭、社會上的有關“愛的奉獻”的事例,我相機表揚贈與名言,并讓學生高聲誦讀以體會一種快樂。
2、教學中啟發(fā)學生理解兩個“留下了最美好的東西”,深入理解高爾基信的內容和含義。然后讓學生交流印象最深的句子,聯(lián)系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談談自己的體會,去證明“給永遠比拿愉快”,這的確是諄諄教導,以求“各有所得”。
3、通過精心設計的富有情境藝術的引語,指導朗讀這意味深長的信,再進一步激勵學生積累其中的名言為座右銘,切實銘記、體悟“奉獻、給予是快樂的”,“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的道理。
4、趁熱打鐵的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進行拓展練習,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
在教學總結時送出期望:但愿“給”永遠比“拿”愉快的名言伴隨你走到學校、家庭、社會的每一處,伴你一生健康成長。最后提醒學生:心動不如行動,我們的父母無私奉獻多年,從不以“拿”為借口要求回報,倡議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躬身體會“給”的快樂,從身邊的事、從至愛親情做起,感受人世間真摯的“愛”的藝術、“給”的藝術。
雖然本班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但我相信“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已深深地印在他們的腦海里了,相信他們從這些力所能及的生活小事中體會到“給”的樂趣,從而成為一個樂于奉獻的人。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學反思2】相關文章: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教案02-28
課文《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優(yōu)秀教案范文(精選15篇)12-13
讀《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有感(通用12篇)12-05
讀《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有感(通用14篇)12-12
她和他作文(精華2篇)08-01
識字2教學反思04-10
《三個兒子》教學反思04-22
寫給兒子的寄語2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