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覽古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越中覽古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越中覽古教案1
教學要點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情感的寫法。
2、學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把握意象,學習對比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臥薪嘗膽”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當李白南游吳越想起這段歷史的時候,他的感情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越中覽古》。
二、背景介紹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是詩人游覽春秋時期越國王城故址之后所寫,寄托了盛衰無常的感慨。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果然把吳國消滅。本詩寫的就是這件事。全詩的基調是詠嘆兼嘲諷。
三、誦讀提示
1、首句敘述歷史事件,“破吳”要重讀。
2、二、三兩句屬于“承”須連讀,中間停頓應短一些。
3、最后一句寫詩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轉”!爸唤裎┯小彼淖忠刈x,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4、這首詩沒有“合”,也可以說是把“合”留給了讀者,。因此,讀完這句后應當繼續(xù)沉浸在詩的境界里一小會兒,再作結束表示。
四、教師范讀,學生自讀
五、鑒賞要點(今昔對比的描寫)
1、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作者選取了哪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zhàn)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2、可是這樣的鏡頭現在都沒有了,“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
3、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對比寫作手法。
1)詩人著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榮(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涼反襯(末句)。
2)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
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
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六、比較《越中覽古》與李白的另一首懷古詩《蘇臺懷古》,按要求做題(P19)。
注:蘇臺即姑蘇臺,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
1、這兩首詩是李白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什么題材的詩?
2、試說說《越中覽古》一詩中“盡錦衣”“滿春殿”兩短語的表達作用。
3、試分析這兩首詩對比手法的運用。
4、說說這兩首詩在構思上的相同點
答案提示:
1、是李白南游吳越時寫的,看到越中古跡,聯想到古今變化.抒發(fā)了盛衰無常的感慨。都是七言絕句。
2、“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充滿了勝利者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了出來!皾M春殿”描摹了美好的時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但卻十分形象地刻畫出越王當時得意淫逸的心理狀態(tài)。只寫這一點,就把越王將過去的臥薪嘗膽的`往事丟得干干凈凈表達得非常充分了。
3、《越中覽古》詩前面所寫過去的繁華與后面所寫現在的冷落,對照極為強烈,都城中到處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但現在人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幾只鷓鴣在王城故址上飛來飛去罷了!短K臺懷古》一開始就寫吳苑的殘破,蘇臺的荒涼,而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自在其中。后面緊接以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憑吊古跡的感慨。
4、《越中覽古》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詩人對這篇詩的藝術結構也做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絕的安排。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
七、小結
李白的《越中覽古》將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涼,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對照極為強烈,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
為了充分地表達主題思想,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這種寫法,不是筆力雄健的詩人,是難以揮灑自如的。
越中覽古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通過意象、意境來表現情感的寫法。
2、學習通過對比,表達情感的寫法。
教學重點:
把握意象。
教學難點:
學習對比手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進程:
一、導入
余秋雨說過,中國傳統文學中最大的抒情主題,不是愛,不是死,而是懷古之情、興亡之嘆。詠史詩多以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為開端,以吟詠或評論歷史故事或人物為題材,借此抒發(fā)情懷、諷刺時事的詩歌。懷古詩則是由作者身臨舊地憑吊古跡,以某一特定的歷史場景為觸媒,產生聯想、想象,寄托懷抱,抒發(fā)感慨。而引起感慨而抒發(fā)情懷抱負。這類作品內容與思想大都比較沉重,感情基調一般都比較蒼勁悲涼。詩人們對歷史的處理往往是“攻其一點,不及其余”,使詩作文短意長、回味再三。譬如:杜甫《詠懷古跡》、劉禹錫《烏衣巷》《石頭城》、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我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江山勝跡,人物風流。盡管歷史如大浪淘沙,但無數前人在歷史舞臺叱咤風云,留下多少輝煌業(yè)績,令人欽佩仰慕;留下多少經驗教訓,讓人唏噓感慨。于是以歷史故事、古人事跡為題材的懷古詠史之作,在魏晉甚至更早些時候便已產生,到了唐代蔚然成風。
二、知人論世
這是一首懷古之作,亦即詩人游覽越中(今浙江紹興),有感于其地在古代歷史上所發(fā)生過的著名事件而寫下的。在春秋時代,吳越兩國爭霸南方,成為世仇。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打敗,回到國內,臥薪嘗膽,誓報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吳國滅了。詩寫的就是這件事。
三、文本解讀
1、一般的絕句,一、二句為一組,或寫景或敘事,三、四句為一組,或議論或抒情,用現代漢語的方式去劃分層次的話,一般是一、二句為一層,三、四句為一層,本詩在結構上與以前學過的絕句有何不同?誦讀時應注意些什么?
明確:這首詩前三句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在誦讀時,本詩二、三兩句間的停頓宜短一些。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讀,其后應作一頓,然后徐徐吐出“鷓鴣飛”三字,以示其中含無限感慨之意。
2、詩歌不是歷史小說,絕句又不同于長篇古詩,所以詩人只能選取這一歷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來寫。他選取的不是這場斗爭的漫長過程中的某一片斷,而是兩個鏡頭。作者選取了哪兩個鏡頭?
明確:吳敗越勝,越王班師回國以后的兩個鏡頭。
鏡頭一,戰(zhàn)士凱旋,大家都得到了賞賜,所以不穿鐵甲,而穿錦衣。只“盡錦衣”三字,就將越王及其戰(zhàn)士得意歸來的喜悅和驕傲的神情烘托出來。
鏡頭二,越王回宮,不但耀武揚威,而且荒淫逸樂起來,于是,花朵兒一樣的美人,就站滿了宮殿,擁簇著他,侍侯著他。都城中到處都是錦衣戰(zhàn)士,宮殿上站滿了如花宮女,這是多么繁盛、美好、熱鬧、歡樂!
3、可是這樣的鏡頭現在都沒有了,“只今惟有鷓鴣飛”,詩人表達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明確:這是一首懷古之作,流露出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慨嘆。第一句寫勾踐破吳,眾所周知,勾踐之所以能破吳復國,是因為他臥薪嘗膽,發(fā)奮圖強,而吳王勝利后卻驕奢淫逸,自尊自大,勝負的教訓可謂深刻。第二句寫越勝吳后戰(zhàn)士衣錦還鄉(xiāng)的得意,這回輪到新的勝利者驕傲了。要問越軍為什么這么快就忘了教訓,且看第三句,原來宮中夜夜笙歌,勾踐本人也認為可以高枕無憂了。第四句點題,揭示了在永恒的自然面前,歷史上不可一世的勝利者是多么可笑可悲。李白在這里寄予了“勿使后人而復哀后人”的深沉憂思。
4、所用的修辭手法是什么?
明確:對比寫作手法。詩篇將昔時的繁盛(前三句)和今日的凄涼(末句),通過具體的景物,作了鮮明的對比,使讀者感受特別深切。前面寫得愈著力,后面轉得也就愈有力。一般的七絕,轉折點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卻一氣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轉到反面,就顯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四、拓展遷移:
與李白另有一首懷古詩《蘇臺覽古》比較“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即姑蘇臺,是春秋時代吳王夫差游樂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起句的“舊苑荒臺”,以極衰颯、荒涼、殘破之景象,引出人事的變化,興廢的無常的感傷心境;而“楊柳新”,即柳色青青,楊柳在春天又發(fā)新芽,年年如舊,歲歲常新,以“新”與“舊”,不變的景物與變化的人事,作鮮明的對照,更加深了盛衰之感。前者包含著屬于歷史的巨大傷痛,讓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缓笳哂诛@示出大自然無私的賜予,召喚著人們去追求、去享受、及時行樂。第二句,繼續(xù)對這種感受作進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傳來一曲曲悠揚悅耳的江南小調——菱歌,更為這人世間不盡的春花春月增添了無限的柔情蜜意。無限的春光之中,回蕩著歌聲的旋律。楊柳又換新葉,船娘閑唱菱歌,舊苑荒臺,依然彌漫著無邊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宮殿,吳王的驕奢,西子的明艷,美女笙歌,卻一切都已化為烏有。人間沒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只有懸掛在從西方流來的大江上的那輪明月,是亙古不變的(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人生短暫、日月永恒,時代變遷、月卻不改);它照見過吳宮的繁華,看見過象夫差、西施這樣的當時人物,可以作歷史的見證人。
此兩詩都是覽古之作,主題相同,題材近似,但越中一首,著重在明寫昔日之繁華,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結句寫今日之荒涼抹殺之。蘇臺一首則著重寫今日之荒涼,以暗示昔日之繁華,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來襯托變幻無常的人事,見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現手段又各自不同。從這里也可以看出詩人變化多端的藝術技巧。
【越中覽古教案】相關文章:
《越中覽古》教案12-17
《越中覽古》教案11-09
《越中覽古》教案二12-17
越中覽古賞析08-16
《山居秋螟》 《越中覽古》《登高》09-30
《山居秋暝》《越中覽古》《登高》09-29
第三冊《山居秋暝》《越中覽古》《登高》09-30
覽古(覽古)10-27
蘇臺覽古 李白-蘇臺覽古翻譯08-17
古越文化精神研究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