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過秦論》教案2
教學目標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實詞“蒙”、“亡”、“愛”、“遺”、“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虛詞“以”、“因”。 2.理解賈誼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對暴政,提倡仁政”的觀點。 3.了解本文先敘后議的結(jié)構(gòu),鋪張渲染的辦法,學習本文對比論證和借古諷今的辦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作者和背景。 1.賈誼,西漢人,是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十八歲能誦詩書,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吳公愛其才,召置門下。后吳公做廷尉,向漢文帝推薦,賈誼二十多歲時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嬰等陷害,貶為長沙王太傅。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墮馬而死,賈誼自認為是自己失職,最后抑郁而死。 2.賈誼生活的西漢初期,由于經(jīng)過五百多年的戰(zhàn)爭破壞,社會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賈誼認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評論時政,《過秦論》就是為宣傳這種主張寫的。《過秦論》有上中下三篇,這里選的是上篇。魯迅曾稱贊本義為“西漢鴻文”。 二、朗讀課文,分析把握文章內(nèi)容。 1.板書課題,解釋“過”:指出……的過失,動詞。解釋“論”明確文體為議論文。 2.檢查預習,請學生朗讀課文。 正音:崤(yáo) 膏腴(yú) 逡(qūn) 鏃(zú) 系(jì)頸 黔(qián)首 牖(yǒu) 氓(méng)隸 隳(huī) 鞭笞(chī) 3.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范讀。特別注意將文中的停頓、句中的停頓讀清楚,把本文多處的駢偶句式的特點讀出來。 三、讓同學齊讀本文后,講讀第1自然段。 1.教師強調(diào): 固:堅固的地勢,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席:像席子一樣地,名詞作狀語,包、囊:用法同上。 是:這,指示代詞。 衡:通“橫”(通假字) 2.學生翻譯:略 3.請學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簡要分析。 教師強調(diào):這一段主要寫秦的強大是從秦孝公開始的。文章先敘秦國的地理優(yōu)勢和秦孝公的野心,次敘商鞅輔佐下秦國取得的成就。 板書: 地理優(yōu)勢 政治雄心 4.請學生按板書思路背誦。并檢查或抽查背誦情況。 四、講析第2段。學生朗讀后: 1.教師強調(diào)以下詞句: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愛,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納。 追亡逐北:亡,逃跑的軍隊;北,潰敗的軍隊。 因遺策:因,沿襲。 因利乘便:因,趁著。 開關(guān)延敵:延,引。 延及孝文王、莊襄王:延,延續(xù)。 2.請學生簡述本段大意。 3.教師問題: 九國諸侯的強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內(nèi)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師在學生回答后強調(diào): 首先寫出了諸侯們買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縱策略締結(jié)了盟約;其次寫出文臣武將,精英濟濟,各有所長;最后寫九國之師軍隊強大,而最后的結(jié)果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伏尸百萬,流血漂櫓”。這樣就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同時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國之所以強大的緣故是“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符合社會時代的成長,是一種“仁政”,這種“仁政”得到秦國后代君王的繼承,所以到了勢力如此強大的地步,又間接地為中心論點的提出做了準備。 4.學生朗讀第2段。 5.作業(yè)。 。1)復習本課所學內(nèi)容。 (2)完成書后練習第一題。 。3)預習第 3、4、5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情況。 二、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強調(diào)。 1.奮六世之余烈:烈,功業(yè)。 卻匈奴七百余里:卻,使……退卻。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陽:省略介詞“于”,應為“聚之于咸陽”。信臣精卒:信,誠信、可靠。 以為固:省略句,省略賓語應為“以之為固”。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據(jù)教師提出的問題,明確本段寫作的順序,為背誦打基礎(chǔ)。 教師問題: (1)作者先用哪些話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實質(zhì)? 強調(diào):“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2)哪幾句寫他的對外政策? 強調(diào):“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長城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 。3)哪幾句是寫他的對內(nèi)政策? 強調(diào):“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 讓學生根據(jù)板書練習背誦。檢查背誦。 三、學生朗讀第3段,教師強調(diào): 1.甕牖繩樞:“甕”、“繩”,名詞活用作動詞,“甕”用破甕做……,“繩”用繩子系……。 躡足行伍之間,倔起阡陌之中,……兩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詞“于”,為省略句。 天下云集響應;“云”、“響”均為名詞作狀語,分別譯為“像云一樣”,“像回聲一樣”。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見書下注釋)。 3.教師問題,學生在本段中找出相應的句子。 問(l)陳涉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學生回答: 出身: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 武器:斬木為兵 問(2)作者寫陳涉起義突出了什么特點? 板書: 出身:缺乏號召力 才能:缺乏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 不堪一擊 問(3)作者寫陳涉,突出了陳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眾竟然一呼百應,仿佛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為了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強調(diào): 強大的九國之師聯(lián)合攻秦,結(jié)果是一敗涂地;弱小的陳涉之師卻能“亡秦族”。作者通過這些內(nèi)容.表現(xiàn)出了秦始皇由攻轉(zhuǎn)守變化的關(guān)鍵;仁義不施。失去了仁義,使民心喪盡,失去仁義,就變得不堪一擊,由此可以明確看出了本段已經(jīng)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準備。 4.讓學生熟讀本段,根據(jù)以上板書的順序,在課上背誦此段。然后集體背誦。 5.作業(yè): 。1)鞏固背誦第3、4兩段。 。2)預習第5段;找出本文對比的內(nèi)容,體會本文論證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情況。找兩位學生分別背誦第2、3兩段。 二、學習第5段。學生朗讀。教師強調(diào): 1.崤函之固: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險固的地勢。 度長絜大,比權(quán)量力:“度”“洯”,對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對文,都是比較的意思。兩句話譯為:度量一下長短大小,比較一下權(quán)勢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有序;“朝”名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萬乘之勢:“致”達到。 2.讓學生簡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層次。 3.教師問題,學生回答: 。1)作者闡述秦王朝的滅亡,緣故有哪些?本段內(nèi)容與全文有什么關(guān)系? 強調(diào):“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是秦滅亡的主要緣故。作者在本段中從領(lǐng)袖的地位,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部隊的素質(zhì)和武器裝備四地方同九國之師和陳涉對比,結(jié)果是后者遠不如前者,卻“功業(yè)相反”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從全文結(jié)構(gòu)上看,本段的第二層照應了全篇,歸納出了中心論點;“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應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照應本文第3段;“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照應本文第4段;最后照應上文“成功失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也”水到渠成地點明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2)根據(jù)本段層次,背誦。 三、請學生朗讀全文,然后討論:本文是怎樣使用對比的論證辦法論證中心論點的?討論后,學生發(fā)言。教師強調(diào): 使用兩地方的對比:縱向?qū)Ρ群蜋M向?qū)Ρ取? 縱向?qū)Ρ葹榍貒颓爻膶Ρ龋呵貒扇醯綇,緣故是“商君佐之,?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這些政策符合社會成長,是“仁義之施”逐漸強大是必然結(jié)果。秦王朝由強到弱,緣故是“廢先王之道”不施行仁義,逐漸衰弱直至滅亡也是必然結(jié)果,這就強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論點。 橫向?qū)Ρ龋菏紫饶们貒c六國開展對比,反襯出秦國的強大,含蓄地指出秦國歷代君王“因遺策”施行仁政,勢力才如此強大,為論點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其次拿秦朝與陳涉對比,突出了雙方的尊卑、才能、軍隊、武器的懸殊,而弱小的陳涉竟能一呼百應,共起滅秦,緣故正在于秦朝的“仁義不施”。最后拿陳涉與“六國之師”對比,前者勢單力薄卻起事之易,一舉滅秦;后者勢力雄厚卻攻秦之難,自取滅亡,突出了陳涉的弱小以及敗案的“輕松”,現(xiàn)實上還是為了證明中心論點。由此看來,幾種對比,縱橫交織,無疑增加了強大的論證力量,最后“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師帶領(lǐng)同學總結(jié)本文的語言特色。 1.首先讓同學找出本文的對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舉守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 2.教師簡析。 以上第(1)句雖然“席卷”、“包舉”、“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內(nèi)”、“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沒有重復感,卻突出地表現(xiàn)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話均為一個意思,但句句有力,強調(diào)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從結(jié)構(gòu)上起到了強化作用,顯得語勢強烈,鏗鏘有力。 另外還有些句子駢散結(jié)合,非常靈活,變化多端,句式豐富多彩。 五、朗讀全文。 六、作業(yè): 1.總結(jié)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 2.完成書后練習三。【《過秦論》教案2】相關(guān)文章:
《過秦論》教案04-02
過秦論教案01-17
《過秦論》教案推薦08-31
過秦論教案15篇02-14
高中語文《過秦論》教案12-25
人教版高二上冊《過秦論》教案03-13
過秦論理解性默寫11-23
過秦論原文翻譯及知識點03-30
語文必修三過秦論知識點12-18
《識字2》教案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