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與地壇》教案(一)
教學目標 1.理解作者對生命、親情的感悟。 2.把握散文的思想脈絡。 3.揣摩語言的抒情風格。 一、導入 有這樣一個年輕人,在他21歲生日那天,因為腿部疾病住進了醫(yī)院,從此,就再也沒能站起來。雖說“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可是“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對于一個血氣方剛的生命來說,無疑是一場滅頂之災。是在輪椅上度過余生,接受這份生命中最犀利的殘酷和最長久的傷痛,還是干脆放棄生命,一了百了?他面臨著人生最艱難的選擇……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史鐵生的內心深處,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吧…… 二、作家介紹 史鐵生,當代作家,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 畢業(yè)于清華大學附中初中。1969年去陜西延安插隊。21歲時,因腿疾回北京治療,那天是他的生日,從此他再沒站起來。曾獨處地壇園中15年。做了7年臨時工之后,他轉向寫作。1983年他發(fā)表《我的遙遠的清平灣》,一舉成名。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務虛筆記》,散文《合歡樹》、《我與地壇》等。《務虛筆記》、《我與地壇》曾入選“九十年代十大經(jīng)典作品”。他的作品一類是對知青生活的回憶和反思,另一類是對殘疾人命運的描摹和詠嘆。史鐵生的所有作品,包括散文、小說,均貫穿一點,就是“對生命的解讀”。 三、史鐵生生活照片展示(幻燈片) 四、理解地壇 (一)展示關于地壇的照片(幻燈片) (二)地壇介紹 地壇坐落在北京城安定門外,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地祗(qí)所在。自公元1531-1911年,先后有明清兩代的15個皇帝在此連續(xù)祭地長達381年。明朝前期祭地與祭天是合并在今之天壇舉行的,直到明嘉靖9年(公元1530年)定立四郊分祀的制度以后,才另建壇祭地,當時稱作方澤壇。嘉靖13年(1534年),改叫地壇。 “十年前我搬了家,離地壇遠了,加之行動不便,現(xiàn)在很少去了。偶爾請朋友開車特意送我去看它,發(fā)現(xiàn)它已面目全非;這正是日新月異的布景和道具之所為吧。惟園中那些老柏樹依然令我感動——歷無數(shù)春秋寒暑依然鎮(zhèn)定自若,散發(fā)著深厚而悠遠的氣息,不被流光掠影所迷!薄疯F生 五、字詞預習 宿sù命:預定的命運。 剝蝕:表面被風化而遭損。 滄桑:滄海桑田,喻世事變化大。 淡褪:(顏色)變淡退去。 亙gèn古:亙,時空上延續(xù)不斷。 坍圮tānpǐ:倒塌。 坦蕩:胸襟寬暢。/ 地勢平曠。 撅juē:折。 捋lǚ:順著抹過去。/捋luō袖。 蟬蛻tuì:蟬脫去的皮。 熨yù帖:(用字)貼切。/熨yùn斗。 窸窸窣窣xīsū:擬聲詞。 意蘊:內在意義。 猝cù然:忽然。 恍惚:神志不清。 狼藉jí:雜亂不堪。 雋juàn永:意味深長。 恪kè守:嚴格遵守。 焦灼zhuó:非常不安。 六、快速閱讀,感知全文 1.快速閱讀 2.思考: ①這樣一篇散文是為誰而作的吟唱,其情感脈絡是怎樣的? ②這樣一座地壇是因何而有了寄托,其思想內涵? 明確:這篇散文寫自己,寫母親,寫自己終為寫母親作出鋪墊。 總體思路:尋找,解讀【《我與地壇》教案一】相關文章:
《我與地壇》教案01-26
我與地壇教案04-25
我與地壇教案01-30
我與地壇教案15篇02-20
我與地壇教案(15篇)03-12
《我與地壇》教案(精選15篇)01-13
《我與地壇》(史鐵生)教案(精選11篇)04-03
我與地壇教案(通用12篇)12-28
《我與地壇》教案范文匯總九篇04-04
《我與地壇》經(jīng)典語錄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