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愛爾克的燈光》教案
一、解題: 《愛爾克的燈光》是巴金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寫于1941年3月。 以小說家著名的巴金同時又是一位散文家。曾先后出版了散文集《海行雜記》、《旅途隨筆》、《點滴》、《生之懺悔》、《憶》、《短簡》、《控訴》、《夢與醉》、《感想》、《黑土》、《無題》、《龍·虎·狗》、《廢園外》、《旅途雜記》、《懷念》、《靜夜的悲劇》等。巴金是一位重感情的人,他的散文總是寫得感情色彩濃郁。無論是寫人、記敘、漫談人生哲理,或是寫景,巴金總是能將描寫、敘事、議論與抒情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另外,他的散文語言純樸、流暢,藝術(shù)境界清新。 1923年,巴金沖破家庭樊籬,走向新生活。以后,他浪跡四方,直到1941年初再次回到故鄉(xiāng)成都時,他已經(jīng)是一個37歲的中年人了。這年初,巴金本是懷著希望家鄉(xiāng)有所改變的心情回到故鄉(xiāng)探望的,但在故鄉(xiāng)住了50天后,他失望了。他發(fā)現(xiàn),那里和他18年前出走的情況幾乎差不多。他思緒萬千,最終再次離開家鄉(xiāng)!稅蹱柨说臒艄狻愤@篇文章便記錄了作者此次重返家鄉(xiāng)的心情。 二、課文分析 從內(nèi)容上看,文章大致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作者回到18年前的故居,在門外徘徊時的所思所感。當(dāng)作者看到故居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嵌在那里時,不禁感慨萬千,回想起18年前的往事。 第二部分,從第五自然段到第七自然段。這一部分,作者集中筆墨寫了自己對一位被舊制度吞噬掉生命的姐姐的深切懷念,指出:生活在這個封建家庭中的子孫,只能是“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 第三部分,從第八自然段到第九自然段。這一部分,作者滿懷激憤之情,抨擊了舊社會、舊制度摧殘人才、浪費生命的罪惡。 第四部分,從第十自然段至第十二自然段。這一部分,作者批判了“長宜子孫”對子孫們的迫害,并指出:“愛爾克的燈光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 第五部分,從第十三自然段至文章結(jié)束。這一部分主要寫作者再次離開狹小的家,在“心靈的燈”的指引下,走向廣大的世界。 三、主題探究 從內(nèi)容看,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是相當(dāng)深刻豐富的。全文以故居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為中心,通過自由聯(lián)想,抒寫了對被舊制度吞噬了生命的姐姐的懷念,抨擊了舊社會、舊家庭摧殘生命的罪惡,批判了封建統(tǒng)治階級宣揚的“長宜子孫”的思想。從而再次肯定了對封建家庭的背叛,表達了對光明世界不懈追求的堅定信念。 18年前,作者離開家鄉(xiāng)后一直沒有再回去,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家鄉(xiāng)沒有一絲留戀。1937年,巴金在小說《家》的“十版代序”中曾這樣寫道:對自己的家雖然是充滿憤怒的,然而“那些人物,那些地方,那些事情,已經(jīng)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上,任是怎樣磨洗,也會留下一點痕跡。我想忘掉他們,我覺得應(yīng)該忘掉他們,事實上卻又不能夠。到現(xiàn)在我才知道我不能說沒有一點留戀”。正是這種留戀,18年后,作者終于重新踏上故鄉(xiāng)的土地。但是,18年過去了,作者故地重歸又見到了什么呢? 傍晚,當(dāng)作者“靠著逐漸黯淡的最后的陽光指引”,佇立在18年前分手的“舊友”--故居面前時,盡管故居的面貌已有些改變,但最終沒有變的,是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大字。作品寫道:“大門開著,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卻是原樣地嵌在那里,似乎連顏色也不曾被風(fēng)雨剝蝕!薄伴L宜子孫”是作者祖父留下的遺訓(xùn)。祖父曾辛辛苦苦修建了房屋,搜集了書畫,建起了家業(yè),本是想讓兒孫們過上舒適安逸的生活。如今,祖父的“遺訓(xùn)”還在,祖父辛辛苦苦修建的房屋也還在,但這所居舍的后代們又生活得怎樣呢?望著“長宜子孫”四個字,作者“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作者的思緒一下子飛向了“18年以前的遙遠的舊夢”。接著,作者由“長宜子孫”四個字,聯(lián)想到歐洲古老的傳說“愛爾克的燈光”,憶起了被這個舊家吞噬掉生命的姐姐。 在古老的歐洲哈立希島上,曾經(jīng)有一束明亮的燈光,那是一位叫愛爾克的善良的姐姐點燃的。為了使遠去航海的兄弟不迷失方向,這位細心的姐姐“每夜每夜燈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個出遠門的兄弟回來”,但是,“最后她帶著失望進入墳?zāi)埂薄?8年前一個春天的早晨,當(dāng)作者離開這座城市、這條街的時候,他曾許下諾言:有那么一天,他要回來看望他的姐姐,并跟她談一些外面的事情。他也確信:他的姐姐會等他回來。那時,他姐姐“還是一個出閣才只一個多月的新嫁娘,都說她有一個性情溫良的丈夫,因此也會有長久的幸福歲月”。然而,也就是在作者離開家只不過一年半的光景,他便接到了“哥哥用顫抖的哭訴的筆”寫來的信。哥哥在信中含淚講述了這位從小就以《烈女傳》里的節(jié)烈女性為人生榜樣的姐姐,是怎樣寂寞地死去的消息。這位善良的女性,生前沒有得到過丈夫真正的愛;死后,她的丈夫“也不曾做過一樣紀(jì)念她的事,她寂寞地活著,寂寞地死去”。 善良的姐姐永遠地離去了,“死帶走了她的一切”。她的悲劇正是這罪惡的家造成的。那么,18年來,這個家中的其他人又怎樣呢?1932年,當(dāng)作者的長篇小說《家》剛在報上發(fā)表以后,家中又傳來了噩耗:作者的大哥在悲痛中自殺了。18年來,這個家中的人有的死去了;活著的,有的墮落了,有的也只能“摘吃自己栽種的樹上的苦果”。正因為這樣,作者悲憤地說:十幾年,“似乎一切全變了,又似乎都沒有改變”。變化了的是“死了許多人,毀了許多家。許多可愛的生命葬入黃土”;沒有改變的是“又有許多新的人繼續(xù)扮演不必要的悲劇”,還是有那么多“不必要的浪費——生命,精力,感情,財富,甚至歡笑和眼淚”。也正因為這樣,作者在痛苦中清醒地意識到;“長宜子孫”只能是先輩們的一個夢想。一個富裕的家庭,即使有萬貫家財,也不能拯救其中一代代人被毀滅的命運!柏敻徊⒉弧L宜子孫’,倘使不給他們一個生活技能,不向他們指出一條生活道路,‘家’這個小圈子只能摧毀年輕心靈的發(fā)育成長;倘使不同時讓他們睜起眼睛去看廣大世界,財富只能毀滅崇高的理想和善良的氣質(zhì),要是它只消耗在個人的利益上面”。由此,作者將對“長宜子孫”這一封建家族遺訓(xùn)的批判,拓展到了對封建道德,以及整個封建沒落制度的批判。當(dāng)然,作者在否定舊道德、舊思想的同時,還進一步堅定了自己“走向廣大世界”,追求光明的信念。文章最后說:“這不是我應(yīng)該來的地方”,“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 四、藝術(shù)特色 這篇散文篇幅雖然不算長,但在藝術(shù)方面卻有許多成功之處。 第一,本文最突出的特點是構(gòu)思精巧。全文以“燈光”為標(biāo)題,又以“燈光”為線索,“形散神不散”,集中筆墨抒發(fā)了感情,表達了深刻的主題。 故居大門內(nèi)亮起的燈光,使作者“仿佛看見了哈立希島上的燈光”,想到了“在寂寞中死去”的姐姐。由此,作者清醒地看到:祖上的遺訓(xùn)是荒唐的,“長宜子孫”無法改變封建家族的墮落。作者在批判了封建家庭的遺訓(xùn)后,告訴人們:“愛爾克的燈光不會把我引到這里來的!蔽恼伦詈,當(dāng)作者再一次離開狹小的家,又投身于廣大的世界中去時,作者說他仿佛又看見了燈光,那是作者常見的燈光,是永遠指引他前進的“心靈的燈光”。文章始終以燈光為線索,最后又以燈光作結(jié),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筆墨集中,構(gòu)成了一個完美的藝術(shù)整體。 第二,抒情色彩濃郁,語言平易流暢。 巴金在《談我的短篇小說》一文中曾這樣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我寫小說不論長短,都是在講自己想說的話,傾吐自己的感情”,“我只是用自己的感情去打動讀者的心”。確實,巴金是一位擅長抒情的作家。其實,抒情色彩濃郁,不僅是巴金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也是巴金散文創(chuàng)作的一大特點。本文抒情筆調(diào)真摯、濃郁。當(dāng)作者望見照壁上“長宜子孫”四個字時,他“被一種奇異的感情抓住了”,“痛苦地在心里叫起來。當(dāng)憶起可憐的姐姐憶起在這年中“許多可愛的生命葬入黃土”時,作者的情感由悲轉(zhuǎn)怒——“‘長宜子孫’,我恨不能削去這四個字!蔽恼陆Y(jié)尾處,當(dāng)作者決意再次離開狹小的家庭,去擁抱廣大的世界時,筆調(diào)又由怒轉(zhuǎn)喜“我很高興,自己又一次離開了狹小的家,走向廣大的世界中去!北磉_了對新生活、對大世界的熱愛。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抒寫情感一波三折,時而哀,時而怒,時而喜,使文章具有了很強的抒情色彩。另外,文章無論敘事、抒情,還是議論,都不事雕琢,作者總是以平易流暢的語言,向讀者傾訴內(nèi)心的情感,字字寫得真誠,句句語意真切,具有平易中見真情,樸實中見深刻的魅力。 標(biāo)簽: 教案 .【《愛爾克的燈光》教案】相關(guān)文章:
燈光中的愛05-02
《燈光》教案03-03
《克與千克》教案04-07
《燈光》教案(優(yōu)選)11-24
小獅子愛爾莎教案設(shè)計02-03
認(rèn)識千克與克教案04-18
《克的認(rèn)識》教案03-07
《燈光》教案15篇03-03
《燈光》教案設(shè)計02-12
課文《小獅子愛爾莎》教案設(shè)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