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烏合之眾》讀后感 推薦度:
- 《烏合之眾》宣言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烏合之眾讀后感1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F(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烏合之眾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1
《烏合之眾》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群體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們在群聚狀態(tài)下的道德和行為特征。
群體無意識,群體不需要真理,是《烏合之眾》中的最基本觀點。我們常常以為感情都是源于內(nèi)心,一舉一動都極其有道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絕大多數(shù)行動,都是跟著感覺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
正如“網(wǎng)絡暴力”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無情席卷過你我的生活,壓出一片碎紙廢墟。
猶記當初,一當紅流量藝人受邀成為某籃球運動的賀歲形象大使,此后很長一段時間,網(wǎng)絡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充斥著這個藝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開關(guān)于他演唱歌曲的惡意調(diào)侃,逃不開以他為主角的惡意視頻。
這場浩浩蕩蕩的網(wǎng)暴狂歡,最初或許只是熱愛籃球的人群對于一個技術(shù)不受認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論化作亂劍,亂劍迷作煙塵,煙塵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隨波逐流。
別說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開被網(wǎng)絡暴力的命運。
日光本該明亮,我卻看見被無良家長污蔑說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學女老師遭人肉到不敢出門;河水本該清澈,我卻看見被服裝店主造謠是小偷的女孩絕望跳樓自殺;發(fā)聲的權(quán)利人人本該都有,我卻看見因為發(fā)表了不同觀點的普通網(wǎng)友收到成千上萬條的私信辱罵。
網(wǎng)民們怕被時代洶涌的浪潮遠遠甩至后面,便爭先恐后把“異類”踩進塵埃,卻不知以這般方式進入群體,就是一群理性喪失、智力全無的“烏合之眾”。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無意識做了“烏合之眾”。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們設想的真理,否則,便拂袖而去。假如謬論更有誘惑力,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再從那些流言蜚語中挑選我們愿意相信的,同時不忘倒上五彩斑斕的染料,暈染假象,釀成謠言,滿天亂飛。
所以你看,有時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
書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讀這本書,至少能讓你在這每個人都被群情洶涌的洪流裹挾著向前的時代撥云見月,更能窺清多數(shù)世事的本質(zhì),更加提醒你應該時刻清醒,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堅守自我,不盲從外界聲音,與隨波逐流揮手告別,永做自己的擺渡人。
保持獨立思考吧,少年!當全國人民都說某當紅影片好看時,你還要記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結(jié)果還是與全國人民一樣,你也已經(jīng)是不一樣的了。
群情洶涌時,更應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葉小小扁舟,攥緊手中那支木槳,縱使滔天浪潮席卷,也不輕易做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2
大眾心理學,是我自從接觸教育心理學以來讀的第一本這么宏大的心理學內(nèi)容。不同于小群體,這本書是以人類為基點的,故它宏大。盡管已經(jīng)過去一百多年,但是作者在書中所指出的問題依然存在,觀點依然有效,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銳的洞察力和偉大的智慧。不知道若干年后,作者提出的這些尖銳的問題還會不會存在于人類中呢?
群體的觀念是要經(jīng)過加工的,高深的觀念不會被群體接受,而群體一旦接受了,必將無視該觀念是否是真理,因為群體是沒有推理能力的,只有強大的想象力。首先,群體讓獨立的個體變得沒有主見,也沒有責任感。勒龐說“群體總是被無意識因素左右,大腦活動消失,而脊髓活動占上風”。不管一個單獨的人有多聰明,有多有主見,一旦進入人群里,他就失去了自我。在失去自我的同時,會有一種集體趨同感,一起去做某件事情,把責任分擔起來,一旦有了這個想法,自身就毫無負擔,做事情也就不考慮后果,畢竟不是與個人利益掛鉤。
一個平時冷靜的人也會因為群體的作用變得狂暴起來,一個獨立的個體在群體中變成了“墻頭草”,失去了自己判斷的能力,這就是群體心理的強大作用。其次,群體讓聰明的個體變得平庸。一件有創(chuàng)意的作品,一件偉大的發(fā)明,從來不是由一個群體創(chuàng)造出來的,而是出于個人的智慧。為什么會這樣呢?可能是在群體中讓自己無法深入思考,也可能是自己的想法很快就被左右,更可能是沒有突破自我的動力吧!我們在影視劇中經(jīng)常會看到如果是一位科學家或者學霸的角色,那么他的人設是呆板的、沒有什么朋友的、沒有什么共同活動的,喜歡安靜待在一個角落忙自己的事情。從群體心理學出發(fā),這個刻板印象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我們要想讓自己取得進步,不必要往人堆里扎,不必要人云亦云,也不必要因為別人的只言片語改變自己的.想法。我們需要思考的空間,懂得給自己留白的人,才有機會讓自己在這個獨立的空間里進行反思,促使自己全神貫注完成手頭上的事情,從而獲得進步。
那么,群體心理如此強大,要帶動群體的情緒,就要怎么做呢?答案是就要夸大自己的感情,夸張地表演。也許我們會聽說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喜愛的演員十分受人追捧,由于扮演的角色讓人咬牙切齒的演員需要自帶保鏢,這就是他們帶動了觀眾的情緒,把群體帶入想象當中。在很多演說現(xiàn)場,演說家們激情四射,即使事實并沒有那么夸張。這些觀念經(jīng)過群體的無推理能力的散播,就成功了。這讓人不禁想到了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的熱搜、頭條們,只要有群體的存在,只要鍵盤俠們在家毫無心理負擔、毫無責任地、無需付出代價地敲一敲鍵盤,群體效應就出現(xiàn)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都有自己害怕的東西,這或多或少的源于過去的陰影,包括童年時期的陰影和長大后的陰影。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一個可以改變自己的辦法,從接觸心理學以來,我就一直希望自己有天可以變成我所希望的樣子。我有太多不好的性格,導致我很自卑,很壓抑。我越是自卑越是無法改變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不自信。
直到我在知乎網(wǎng)上看到一些關(guān)于接納自己問題回答,里面說到一個人只有接納了自己才能改變自己。里面推薦了這邊書《接納不完美的自己》,作者是一個曾經(jīng)吸毒、喝酒等有各種陋習的人,但是有一天她覺醒了,寫下了這本書。里面提到一點讓我頓時眼前一亮。每一個人都擁有所有人所能擁有的潛能。透過一個人的內(nèi)心,你可以窺見全人類的思想和情感內(nèi)涵。只要外部條件成熟,任何思想和情感都可能在任何一個人身上表現(xiàn)出來。
本書中的不完美指的是我們內(nèi)心中消極的一面—破壞人際關(guān)系、扼殺精神、阻撓我們實現(xiàn)夢想的那一面,也就是心理學家榮格所畏的“陰影”。那些盡管屬于我們,但我們卻極力掩飾、拼命否認、不愿承認的`東西。
我們之所以要接納和包容內(nèi)心中的陰影,為的是找回完整的自我,結(jié)束生活中的痛苦,讓自己不必再欺騙自己,也不必再欺騙整個世界。只有承認了某種特質(zhì)的存在,我們才能接納它,擁抱它。一切消極的特質(zhì)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關(guān)鍵在于我們看待它的態(tài)度。只要我們能夠放下心中的包袱,解除偽裝,就可以在很短時間內(nèi)體驗到如釋重負的感覺。
發(fā)掘出隱藏在陰影中的特質(zhì)之后,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和包容這些特質(zhì)。承認自己具有某些特質(zhì),并不代表你就一定要喜歡這些特質(zhì)。對于任何一種特質(zhì),都可以問自己三個問題:我過去是否曾經(jīng)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zhì)?我現(xiàn)在是否正在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zhì)?在某些情境下,我是否有可能表現(xiàn)出這種特質(zhì)?只要你對其中任何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就需要對這種特質(zhì)予以重視。
向自己投降。不要刻意壓抑自己。不要抗拒內(nèi)心的沖動。不要偽裝。不要否認自己。不要欺騙自己。讓原本禁錮你的牢籠變成你內(nèi)心世界的一部分。不要在所有方面都追求完美,因為讓我們把自己禁錮在牢籠里的,正是對完美的過度向往和追求。我們每個人都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是光明和黑暗融合的產(chǎn)物。追求完整,追求光明和黑暗的調(diào)和,這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4
《烏合之眾》是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中最具影響力的著作,對個人融入群體生活的事件做了深刻的剖析。畢業(yè)之后,走入職場,學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融入。但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的個性,想要融入一個群體而保留自己特色,談何容易?!
假期帶娃,發(fā)現(xiàn)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圈子。不認識的孩子想要融入圈子一起玩,真的很困難。對于孩子來講,需要勇氣,需要幫助,需要自己走出去。
聯(lián)想到我們自己,從小學到初中、高中、大學,大學畢業(yè),進入公司,呆得不滿意,重新選擇一家公司;這些都是我們重新融入群體的事件。
記得初入職場,進入一家知名快消品企業(yè),懷揣夢想努力學習。但過于努力和勤奮讓帶教人忌憚,被部門的其他同事排擠。于是,開始放下自己的個性,跟隨大家一起組局聚餐出游。對于工作開始盲目抱怨,從眾讓自己泯然眾人矣。后來才知道,原來,他們不是排擠我,而是排擠我努力的樣子。
龐勒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边@個比喻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
群體的特征概括來說有一下幾個方面:
1、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zhuǎn)向同一個方向;
2、環(huán)境的變化導致群體性格的變化;
3、群體中的個體互相傳染并易受暗示;
4、群體往往沖動、易變、且急躁;
5、群體可以產(chǎn)生幻覺,因此他們的證詞常常毫無價值;
6、群體想象力改變著傳統(tǒng)書中記錄的神話;
7、群體的情緒夸張且單純,同時由于缺乏理性,因此群體具有偏執(zhí)、專橫和保守的思想,并具有雙重的道德標準。
近年來,網(wǎng)絡的盛行帶來了網(wǎng)絡暴力。四川德陽,因泳池沖突,兒科醫(yī)生承受了網(wǎng)絡暴力而自殺。重慶公交墜江,網(wǎng)絡上一時將矛頭指向紅色轎車,真相大白后譴責的`不僅僅是與司機吵架之人,還包括車上的所有乘客。這樣的案件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的是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且強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網(wǎng)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
很喜歡《烏合之眾》中的一句話:“看透盲從的多數(shù)人,成為領(lǐng)先的少數(shù)人!弊x了這本書,結(jié)合生活和工作經(jīng)歷,我認為做事情不能頭腦發(fā)熱隨大流。凡事冷靜三分鐘后,再仔細分析,謹慎處理。在集體生活中,更要堅持融入集體的同時,保持自己的思想與原則,講融入,但不盲從。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5
閑暇之余,我翻閱了《烏合之眾》,獲得了頗多有用的啟示。
《烏合之眾》系統(tǒng)化的為我們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征。勒龐站在心理學上的角度為我們闡述了心理學的各方面,他認為:當人是一個孤獨的個體,有著鮮明的個性化特征,當個體融入群體的時候,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群體淹沒,甚至被“無意識剝奪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在當今愈加復雜的社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隨波逐流。在此之前還沒有徹底了解人性的多變面,輕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對他人的“善意”沒有辨別善惡的靈敏度,輕則丟失其自尊,重則無厘頭的行為會讓自己變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沒被掀開丑惡的那一面,則蒙在鼓里,曾經(jīng)的行為極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關(guān)重要,融入到一個好的群體易為改造自我,從而共同進步。
不盲目從眾,不隨大流,這是21世紀最寶貴的品質(zhì)之一,向內(nèi)保持本心,潔身自好,君子獨善其身是高尚的節(jié)操,不輕易受某一方影響。向外延展處看,這也是當今社會,穩(wěn)定社會秩序所必須的法寶。
理智而堅固的個體一旦陷入“怪圈”群體,就會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沒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書中也提到:“根據(jù)群體受到的刺激不同,他們聽從的沖動可能是仁慈或殘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點不變,這些沖動總是極為強烈,就連個人利益甚至自我保護意識都無法控制它。群體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門,并且總是屈從于這些刺激,因此群體極端善變!备鼮榭膳碌氖莻體所固有的本質(zhì)一旦受到群體影響便消失無蹤。當個體受到摧殘,而失去了本真的意義,走向極端,不單單對自身也是對社會帶來了危害。
當一個群體愈來愈龐大時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拿網(wǎng)上的“鍵盤俠”來說,總拿別人痛苦娛樂,殊不知受害者背后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面,這往往需要當事人內(nèi)心強大,如果沒有那結(jié)局會是怎樣?一個鍵盤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鍵盤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會導致公正的聲音被淹沒,歪曲事實,把輿論引向?qū)κ芎φ呒凹胰瞬焕囊幻妗?/p>
社會快速發(fā)展是一把雙刃劍。如今的大環(huán)境卻是更加重視“群體”,并且不易分割。我們一方面要融入社會,扎根群體,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觀、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諸多層面的獨立,堅持自我意識不喪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體意志的壓迫下成為盲目、沖動、狂熱、輕信的“烏合之眾”的一員。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6
“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團結(jié)就是力量”,各種古往今來的詞句對“群體”的態(tài)度無外乎贊頌,很少見到另類的聲音,可是仔細想想,為什么當今社會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恣意妄為,一旦融入群體中反而覺得不自在的緊,是個人志趣的選擇,還是一直被束之高閣的群體同樣有其不合理之處呢?
對《烏合之眾》早就有所耳聞,僅從其書名,便可以看出作者對于群體的態(tài)度。作為社會心理學領(lǐng)域影響力深遠的著作,深入閱讀后,便對作者關(guān)于群體一針見血的定義不禁贊嘆,F(xiàn)實的描寫,淋漓盡致的批判,結(jié)合人們耳熟能詳?shù)臍v史史實,更加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其對個人心理的描寫,與個體由于群體的影響而產(chǎn)生的可怕的轉(zhuǎn)變,令人感同身受的`同時,也打破了長時間以來人們主動形成或是被灌輸?shù)墓潭ㄓ^念。
沒有任何人是單獨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或者可以說,人無法脫離其他的事物而存在,每一個個體之間,彼此相互牽連,無外乎時間空間,貧窮富有,身份高低,每一個個體都是構(gòu)成群體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個體無法擺脫群體帶來的消極影響的本質(zhì)原因。
書中從群體的特征、觀念等來說明人們由單獨的個體成為群體的一員后是如何模糊了自我意識,喪失了主觀思考、邏輯與判斷能力,漸漸同化于群體智慧,進而做出無法想象、駭人聽聞的舉動。群體可以奮起推翻專制的統(tǒng)治階級,呼喚自由與平等,卻也同樣可以匯集成烏合之眾,失去自我,失去基本的道德判斷能力,進行屠殺與清洗。
現(xiàn)如今的社會新聞與主要的輿論陣地,評論下到處都充斥著網(wǎng)絡暴力、鍵盤俠,無論是“圍觀者因一時新奇便慫恿輕生者跳樓身亡,直播間的觀眾紛紛留言想要觀看主播自殺”,還是“快樂源泉—沙雕網(wǎng)友們的一句抖機靈便讓不快的心瞬間輕松起來”這就是所謂的群體可以滋養(yǎng)人們生存,也可以促進大眾死亡,這,就是群體輿論的力量。
書中列舉了群體的沖動、異變和暴躁,群體的易受暗示和輕信等。集體暗示會瞬間形成這個群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群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tài)下聽從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若是將書中的概念放置于當下,也是貼合現(xiàn)實的緊,甚至是泱泱華夏,這個愛觀望的民族,卻也是具有烏合之眾的氣質(zhì)。
本書作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正值法國大革命時期,其中的某些觀點固然有些偏頗,但是作者的思想?yún)s并不過時,勒龐說,群體只會干兩件事——錦上添花與落井下石。個體的思想與情緒過于弱小,無論其利弊,產(chǎn)生的影響力并不大,并很難轉(zhuǎn)化為外部行為,若是其升華為群體思想,便可以對社會造成極大的損害
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烏合之眾》可以很好的為我們提供警醒,警惕群體潛移默化的同化。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7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這本書寫于1902年,是勒龐基于當時發(fā)生的一系列社會現(xiàn)象所作的針對群體心理學的思考。
在這一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征,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后,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征。
而勒龐提出所有群居生物,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處于一個頭領(lǐng)的統(tǒng)治之下。這便是群體的領(lǐng)袖。勒龐認為很多領(lǐng)袖更像是鼓動家。群體的領(lǐng)袖通過不斷地斷言·重復和傳染進行普及的手段來建立自己的名望,使群體愿意服從于他!稙鹾现姟分蓄I(lǐng)袖的這種特征與韋伯提出的個人魅力型權(quán)力接近。然而個人魅力型的權(quán)力產(chǎn)生于動亂和危機之中,崩潰與穩(wěn)定秩序條件下的`日常事務管理以及使這種權(quán)力制度化的嘗試中,并不適用于對現(xiàn)代公司的管理活動。
假若一個公司由一群失去自主個性的烏合之眾和一個領(lǐng)袖組成。在平時的工作中,領(lǐng)袖通過不斷地斷言·重復和傳染進行普及的手段來使自己獲得名望,忽略群體中的個體特點,那么公司必定會失去人心,組織的工作效率日漸低下,最終走向倒閉的結(jié)局。
距勒龐寫下《烏合之眾》已過去了一百多年,社會性質(zhì)已經(jīng)發(fā)生了巨大改變,F(xiàn)代管理學認為,人是理性人,人的個性不可被完全忽略。在管理組織的過程中首要的原理即是人本原理,一方面強調(diào)組織被管理者參與管理,參與組織活動方向·目標以及內(nèi)容的選擇·實施和控制。這些組織活動都需要根據(jù)人的特點和態(tài)度來進行領(lǐng)導和激勵,群體去個性化在現(xiàn)代社會變得更加困難。
然而雖然《烏合之眾》中對于群體和領(lǐng)袖的定義有失偏頗,但它仍舊有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地方。不管在哪個時代,不管在哪個地區(qū),烏合之眾都是存在的烏合之眾的存在很容易導致搭便車效應。倘若在一個組織中,管理者與決策者只注重集體效益,忽視個體。在這個組織中有的人看似工作其實毫無投入,有的人認真工作,卻與沒有認真工作的人得到一樣的報酬,那么他們就會喪失工作積極性。烏合之眾這個群體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最終蔓延整個組織,使組織失去秩序!稙鹾现姟吩敿毭枋隽诉@些烏合之眾的典型心理特征,通過讀這本書,管理者在管理公司時,可以對烏合之眾的心理進行分析,提前避免管理問題和叛變行為的發(fā)生。
由于社會歷史的進步,群體的文化水平越來越高,個體意識越來越明顯,《烏合之眾》的現(xiàn)實價值意義已經(jīng)大幅度減弱,但是它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還是具有著借鑒意義。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8
為了每個星期的一篇小文章,我也真的是絞盡腦汁、橙汁、西瓜汁啦,美其名曰記錄生活也要加油的去寫。本周和大家分享一本書——《烏合之眾》。
這本書有一個很奇怪的觀點和大家正常思維的觀點有點不同,本書認為,一群人的在一群的力量會相對于一個人削弱,一群人在一起智慧會下降,一群人在一群會更加容易傳遞負能量,并列舉出了許多事實證據(jù)。讓人看了,馬上就覺得,好像是有些道理。現(xiàn)在的社會還是比較提倡人多力量大的觀點的,而這本書也是從反面的角度去說明,大眾的`一個心理,打一個比方來說,三人成虎的成語大家都聽說過,一個人說和你說,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是不相信的,當有第二個人和你說他在大街上看到老虎,你可能會有點遲疑,他怎么和別人說的一樣,當?shù)谌齻人說到大街上有老虎,你就真的在懷疑,大街上是否真的有老虎在,當有一堆人都在談論這大街上的老虎,你也相信加入到里面了,這就是“群眾效應”。而實際上大街上并沒有老虎,只是大家湊在一塊一群討論,大家上就出現(xiàn)了一只老虎,相對于來說,群眾給了他們自己相信的力量,讓他們的智慧被阻擋,變得愚昧無知,實際上大街并沒有老虎。這個例子說明,當群體在一塊,相對于正能量,他們是更容易產(chǎn)生負能量了,所以本書戲稱群眾為烏合之眾。哪怕是世界上卓越聰慧的人,也難逃“群眾的魔爪”。
對比我們相信生活中一樣,本來你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獨立的思考能力、聰慧,但是當身邊出現(xiàn)一些群體,不斷在否定你認為的很多事情,不斷的去批評許多東西,慢慢的你也會變的和群體一樣,愚不可及。出淤泥而不染的個體其實還是比較難的,這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趣的現(xiàn)象,大家都是群居動物,很容易就會在一起,也會很容易被影響。維持本心,確實艱難,連偉人們也很難走出這樣的困境,更何況蕓蕓眾生的普通人呢?
開個玩笑的總結(jié),如果你想要別人認同你的理念或者其他東西,首先你可以找一些托,不斷在別人面前說這些里面這些東西怎么怎么的好,自然而然,你就可以達到你的目的。這也是心理學上比較有興趣的東西。
題外話,可能是自己太久沒看書,所以其實這本書也不是很看得下,經(jīng)常看了后面,忘記了前面,專注力不夠,要加強閱讀能力才行了。另外最近也不斷在做一個夢,夢到自己正在逐漸喪失一些能力,夢里又描述不出來,不過也是,很多能力本來就是用進廢退的,不用自己會生疏或者消失了,還是趕緊讓自己跳出來這個舒適的圈子,多去為自己努力點。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9
好像人都有這么一個心理,喜歡去研究人心理的心理。不知道是本人閱歷不夠或者這確實是事實,總之沒有科學依據(jù)的得出了這個結(jié)論,且一直暗暗自詡,覺得自個兒大智若愚,能夠暗地里觀察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卻從不點破每一個人內(nèi)心的藏著的怪獸。
在我多年的觀察人的心理歷史中,其中有個發(fā)現(xiàn)是個性突出且處事極端的人,更容易成功。至少,就我周圍的同學、同事、朋友、小小的攀談過的陌生人、名人傳紅人圈所熟知的人中,大多數(shù)是這樣。驕傲的說一句,這個結(jié)論是高中時候發(fā)現(xiàn)的,那時正處于性格轉(zhuǎn)變期,我自個兒從性格突出逐漸變的事事像個局外人。
這個發(fā)現(xiàn),我從未有過科學實驗,也沒得出像樣的結(jié)論,冥冥之中好像感覺得到總有人會得出和我一樣結(jié)論的人。事實證明,確實有,那個人還是活在19世紀的“古人”,他就是《烏合之眾》的作者勒龐。
當然,勒龐的《烏合之眾》從學術(shù)角度講經(jīng)常表現(xiàn)得十分“外行”,這本小書在1895年初次面世時,說不過是一本趕時髦的書,書中還含有各種互不協(xié)調(diào)的意識形態(tài),但這種小書卻持續(xù)了大半個世紀之久的熱讀。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我從中讀到的卻是個性越是突出的.人越容易引人注目,越容易走向成功。
看到書名翻譯時,瞬間覺得中文博大精深,TheCrowd翻譯為烏合之眾,而直譯的意思為人群,群眾,大眾。烏合之眾不僅表達出該書研究對象是大眾,還傳達作者在本書的情緒、立足觀點。勒龐認為,個人一旦進入群體中,他的個性便湮沒了,群體的思想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而群體的行為表現(xiàn)為無異議、情緒化和低智商,勒龐對群體心理保持著否定的態(tài)度。勒龐經(jīng)常用十分夸張的口吻,為我們描述了一副十分可怕的景象。按他的評價,進入了群體的個人,在“集體潛意識”機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會產(chǎn)生一種本質(zhì)性的變化。就像“動物、癡呆、社會主義者、幼兒和原始人”一樣,這樣的個人會不由自主地失去自我意識,完全變成另一種智力水平十分低下的生物。
勒龐的《烏合之眾》提出過大凡能夠成就大業(yè)的領(lǐng)袖人物,他最重要的品質(zhì)不是博學多識,而是必須“具備強大而持久的意志力”,這是一種“極為罕見、極為強大品質(zhì),它足以征服一切。沒有任何事情能阻擋它,無論是自然、上帝還是人,都不能”。他們罕見的極端的個性,讓他們在群體之中尤為突出,縱觀歷史長河,但凡留名者必然有其過人個性,而這個“過人”往深了講就是極端。略有了解中國歷史的都知道,那些揭竿起義做了皇帝的人,都有自己的引人注目的極端行為的個性。由此可見,極端未必是件壞事,它像精神食糧,支撐著你為了目標前行;極端又未必是件好事,他像精神毒藥,瘋狂的侵蝕你的理智,做出日后臭名遠揚決定。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10
翻看《烏合之眾》那幾個小時里,內(nèi)心不經(jīng)感慨到群體的可敬可畏;蛟S受時代的限制,書中的一些觀點不敢茍同,但僅從群體心理和行為的角度而言,《烏合之眾》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無論時間久遠,群體心理和行為異常契合的現(xiàn)象,或許是來自人類本身的某個基因。
現(xiàn)代信息社會中,我們也宛如“烏合之眾”,也會盲從跟風。在全球信息化時代,多元化的價值體系與全球化的信息爆炸,使我們愈發(fā)依賴信息共享,并追求群體的認同感和權(quán)威的支持,往往忘記獨立思考。
集體無意識,這是勒龐著述的一個基本理論前提,他揭示的是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或者說群體屬性的人智力逐漸為零!這是全書的中心論點。勒龐說“一個群體中的個人,也不過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細沙,可以被風吹到任何地方!边@個比喻非常恰當,生動形象的體現(xiàn)了個人被群體化后的表現(xiàn)。這也是為何如今隨波逐流現(xiàn)象愈發(fā)強烈的原因。社會中傳銷組織及網(wǎng)絡暴力和網(wǎng)絡假消息,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群體易沖動,易急躁、易變的特征,還有他們易受暗示、易輕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執(zhí)的特征,而在網(wǎng)絡上便會形成所謂的道德綁架。若單純認定一種真理或繆誤,就易被洗腦,而這么多腦子中只有一種思維,便是群體思維。
要想打動群體,不能靠抽象的邏輯討論,而是要靠形象說明,在洶涌的`想象波濤之下,群體看不見事實,只愿看念想,不在乎真相,只在乎表象!稙鹾现姟芬虼颂岢觯罕姴⒉恍枰胬恚骸叭罕姀膩砭蜎]有渴望過真理,面對那些所謂的證據(jù),他們會拂袖而去,假如謬論對他們有誘惑力,他們更愿意崇拜謬論。誰能向他們提供念想,也可以很輕易地成為他們的主人!币簿褪钦f無明眾生,眾生沒有真理真相,只有好惡。
在現(xiàn)代社會,人們非?释@得正確的信息,得到真理,正確認識世界和萬物,前提是學識和科學,才能辨證。
合上書之后,腦海里面浮現(xiàn)著路遙在《平凡的世界》的一句話:“每個人都有一個‘覺醒’期,但覺醒的早晚決定個人的命運。”在社會進步和個人進步層面上而言,對于個人,要做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很難,但是個人獨立意識的保留就會顯得非常重要了。不盲目輕信他人言論,不盲目選擇被迫社交,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作為個人我們能做到的,用辯證的思維邏輯看待事情及個人追求,正所謂有道無術(shù),術(shù)尚可求也。有術(shù)無道,止于術(shù)。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11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經(jīng)典之作,早有耳聞,細讀起來,頗為震驚,覺得應該早點。
“烏合之眾”并不是一個正面的詞匯,聽起來有一種魚龍混雜的感覺。從某些層面來說,這本書與其說是社會心理學的書籍,不如說更像是一本政治心理學或者說是宗教心理學的書籍。書名上寫的是大眾心理學,個人感覺它卻并不適用于所有群體,但確實比較適合用于研究“烏合之眾”。結(jié)合很多社會現(xiàn)實,它很多時候的確可以解釋一些頗為令人難以理解社會現(xiàn)象,讀著頗有意思,同時又不停的反思自己,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成為了“烏合之眾”。
書里強調(diào),孤立的個人可能是個很有教養(yǎng)的個人,但在群體中個人卻會變成了野蠻人—即一個行為受本能支配的動物,他表現(xiàn)得身不由己,殘暴而狂熱。個體在群體中是沒有智力的,也許是為了成為群體的一部分,或者依附于群體,會自覺或者不自覺的進入盲從狀態(tài)。人們在某種需求的驅(qū)使下,形成或者被形成一個群體,這個群體一旦形成,就成為一個沒有智力的'野蠻巨人,這個巨人沒有邏輯推理能力的,不能辨別真?zhèn)位驅(qū)θ魏问挛镄纬烧_的判斷。這個群體特別容易走向極端,易于受到煽動,受到情緒和想象力的支配,失去理性,并且變得膽大妄為起來。這個巨人也許就是由我們身邊的某些人組成的,但這些人又不全是他本人,比如一個人平時謹小慎微,什么都不敢做,可當他處在這個群體中,就有可能變得為所欲為,像在某些游行中砸陌生路人的車、圍攻門店等等行為的人也許平時就是個謙謙君子。有時候某些明明不合常識的觀念或事物,群眾們卻非常追捧趨之若鶩。比如某些養(yǎng)生專家提出的綠豆、茄子治百病理論,吃生泥鰍等等,其追隨者不乏高學歷精英。
個人進入到群體中的變化,是道德、情感、觀念、理性、信仰等等一系列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讓人覺得難以理解、難以置信,讀了此書,又覺得是在清理之中。借用別人說的一句話,一個人是孤獨的,和一群人在一起時是愚蠢的,并且孤獨的。
書里還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并不全是理性的分析,甚至還有杜撰和偏見的內(nèi)容,但我也是“烏合之眾”的一員,所以覺得書里的理論也是能夠自圓其說,某些時候還是頗有道理,很值得一讀。這本書至少給了我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我屬于哪個群體?這個群體到底是什么?在某些時候,我們到底是誰?代表了誰?又被誰代表了?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12
真正的歷史變革,并不是那些以宏偉和暴力的場景令我們震驚的事情。能夠令文化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對思想、觀念和信仰產(chǎn)生影響的變化。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事件只不過是人類思想的無形變化產(chǎn)生的有形結(jié)果而已。這些偉大的歷史事件之所以如此非比尋常,是因為在人類這個物種當中,沒有什么要比代代遺傳的思維根基更加穩(wěn)固的。
從智慧的`層面上看,群體總是要比被孤立的個人的水平低,不過從感受,以及被這些感受驅(qū)使的行動來看,群體的表現(xiàn)要比個人表現(xiàn)得更好或者更糟糕,這都要看具體的環(huán)境是怎么樣的。
群體的形成:群體里面的所有人的情感和想法都指向了同一個方向,他們那些有意識的個性消失了,一個集體的思維形成了。
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網(wǎng)民作為當代一個最大的群體,也有沖動、易變和暴躁的特征,他們服從的各種沖動可以是慷慨的或殘酷的、大無畏的或是懦弱的,但是這種沖動總是很強烈。他們可以因為某個暗示從最殘忍的殘暴轉(zhuǎn)變?yōu)樽顦O端的慷慨和英雄主義,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傳說里的英雄,而非真實英雄。群體因為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它只能被過度的情感所打動。一個演說家想要靠話語打動一個群體,必須大量運用狂暴的主張。要夸大、肯定、不斷重復,絕不用說理的方法證明任何事情——這些都是做公共講演的演說家眾所周知的論說方法。
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產(chǎn)品在無形之中塑造了不同類型的群體,某個國家活動日微信朋友圈廣播傳播的紀念信息,這個時候所有的人的感情和想法都指向了這個紀念日,一個紀念的群體就形成了;當紀念日過后,這個群體的具體人又都忙于工作、生活、學習,這個群紀念群體又消失了。
品牌又是以一種新的方式聚集人們的感情和想法,獲取不同個體的認同,也是一種群體的表現(xiàn)形式。積極的品牌文化宣傳和良好的產(chǎn)品無疑有助于這個群體表現(xiàn)得更好。
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營銷也是在不斷拉攏個人建立一個群體,而很多營銷方式缺少文化的傳播,故而顯得生硬,很難獲得個人的情感認同,大都是失敗的;ヂ(lián)網(wǎng)的廣告、營銷雖然是大數(shù)據(jù)的方式推廣,數(shù)據(jù)來源個人消費記錄,對消費情感研究較少,故除了大數(shù)據(jù)庫殺熟外,目前也沒有看到很好的效果。綜藝類節(jié)目非誠勿擾、騰訊脫口秀這類節(jié)目因為代入了當代年輕群體的個人情感訴求,更容易被大量的個體接受,形成新的群體。
烏合之眾讀后感 篇13
第二遍讀完,收獲滿滿,對我的三觀產(chǎn)生了一些較大的沖擊。之前心中或有或無的一些對于大眾的正見或偏見都在這本書里邊找到應和之處。整篇從大眾的心理、感情、道德、觀念、信念、領(lǐng)導人,以及大眾所組成的陪審團和議會都進行了批判性的分析,例子也用了法國大革命各種事件做佐證。
最早開始拿起這本書,完全是因為名氣而來。看完之后,才發(fā)現(xiàn)盛名之下無虛士。里邊所要表達的思想還是能夠給我們這個常常面對民眾裹挾的民族一個警醒。即便是一百多年前的書了,可現(xiàn)在很多時候,我們的民眾所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也完全符合這本書中的.描述:魯莽、野蠻、沖動、容易被暗示、被蠱惑。在這個一直崇尚家庭、宗族、黨派的社會里,我們更應該謹慎地看待來自群體零零種種。
此外,教育的那一章也讓我很感慨。我們現(xiàn)在教育系統(tǒng)大部分所教的不就是書中所說的學而無用的死知識嗎?很多人學完出來又不甘心去做一些自認為有失身份的工作,這樣又變成了學而不用。“學而無用”結(jié)合“學而不用”,只會使受教育者強烈不滿,深感落差。即便這些人中有人找到了還算稱心的工作,在獲得工作后也很可能將之前所學的知識拋之腦后,每天伴隨著被掏空的感覺回到家中,喪失任何主動學習的欲望,被如抖音之類的娛樂奶頭所腐蝕,日復一日地過著平庸的生活。教育時付出巨大,收獲卻甚微。想想好像就是我面對的處境,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我又覺得人類有這個烏合之眾的特點,也可能是從作為動物時為了適應生存演化而來的。當組成群體的時候,這個群體的生命便產(chǎn)生了,有時使人能夠為了這個大生命而犧牲掉自己的小生命,也有時使人為了維護這個大生命來釋放出自己本來動物的兇殘。所謂的群體的魯莽、沖動、缺乏理性是能夠幫助群體更好地在原始的情況下生存。不過,人類在作者的年代和現(xiàn)在已經(jīng)發(fā)展成超出僅僅為維持著生存的狀態(tài),所以那些曾經(jīng)的“優(yōu)勢”也變成了“劣勢”。人類跳出了動物演化的框架,開啟了文明。如同當物質(zhì)極度缺乏的時候,導致人類得糖尿病的一些基因其實能夠幫助人類更好地生存。可是在物質(zhì)非常充足的現(xiàn)在,這些基因又成了讓我們生病的根源。
這本書從總體來看很在理,但的確也有些過于偏激了。我們進入群體后真的會變得沒有理性嗎?變成了被人愚弄的提線木偶嗎?這也過于簡單粗暴了吧。如果真的把他的觀點奉為圭臬的話,只會讓我們越來越自視甚高,對民主充滿鄙視和信任,進而更加支持獨裁管理和威權(quán)制度。對于這方面的思考,還要多讀些書,多觀察一些社會現(xiàn)象,自己進行一個完成的思考,才能不成為作者所說的“大眾”。
希望看這本書的人,不要成為這本書的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讀《烏合之眾》心得09-13
烏合之眾的近義詞及意思09-24
烏合之眾讀后感02-23
《烏合之眾》讀后感09-20
《烏合之眾》讀后感03-21
烏合之眾讀后感03-22
《烏合之眾》讀書筆記11-25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02-17
《烏合之眾》讀后感(8篇)02-17
《烏合之眾》讀后感(9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