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桃花源記》讀后感想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chǎn)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yīng)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想,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讀后感想1
東晉孝武帝時,武陵人以捕魚為職業(yè)。
一位漁人沿著小溪劃船前行,忽然看見一片桃花林,桃花林中景象迷人,“夾岸數(shù)百步”全是桃花,“中無雜樹”,翠綠的草地,落花繽紛,令人向往。漁人對此感到十分驚異,便想要走到桃林盡頭一探究竟。桃林盡了,卻看見一座山擋住了去路。正失望時,卻發(fā)現(xiàn)山有一個小洞,便舍棄了船,進了小洞。這個洞一開始非常小,只正好可以通過一人,再往前走,豁然開朗——
“桃花源”的景象,就如畫卷般攤開在了漁人面前。
在這個探尋的過程中,漁人背引得越來越深,被引入了桃花源。先是桃花林,再是擋住了去路的山,然后是突破口——小洞,最終才到桃花源。
這個“尋”的過程,讓我想起了人類對宇宙中心的一步步深入的探尋。
長期以來,教會一直宣稱“地心說”,即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此,“地心說”成為統(tǒng)治西方一千多年的正統(tǒng)理論。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提出,西方人們對宇宙的.理解才有了改觀,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但其實這理論并不完全正確,所以這個階段的人處于剛剛發(fā)現(xiàn)“桃花林”的時候。然后是布魯諾,他支持并發(fā)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說”——他提出,宇宙是無限的、沒有中心的,此時,“漁人”便“窮其林”了。教會依舊堅持“地心說”,因此十分害怕布魯諾的思想,將他逮捕并判處火刑。教會控制人的思想,阻礙著人們思想的進步,教會便是“山”。但人心終是理智的,最終“宇宙無限”的理論,戰(zhàn)勝了教會“地心說”,成了現(xiàn)在大家所熟知的宇宙理論。
所以說,探尋“桃花源”和對宇宙中心的探索,其實是一個大同小異的過程。
真理它一直都在,只是有“山”那樣的東西擋住了它。這“山”可能是挫折與困難,遇到山時我們就不得不舍棄一些東西,《桃花源記》中漁人舍棄了船,布魯諾因為堅持真理而丟了性命。
不管怎樣,總會有人找到突破口,也就是那個小洞,真理總會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苦苦尋求的結(jié)果,總會出現(xiàn)的。
《桃花源記》讀后感想2
《桃花源記》出自陶淵明的《陶淵明記》,其中令我感觸最為深刻的的是陶淵明寫這篇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感情。第一類是普通的漁人,他誤打誤撞的進入桃花村;第二類人是桃花村中淳樸的村民,;第三類人是像劉子驥一樣的高尚人士,他們是作者的化身。
閱讀時我很好奇,陶淵明是懷著怎樣的心情描繪出了桃花源中的小山莊?他們都向往桃花源村中那種與世無爭的生活,但是陶淵明在創(chuàng)作時的`處境并不樂觀,陶淵明卻在作品中將桃花源村寫的如此的令人神往。
真令人為之敬佩。當我真正的深入文本后,結(jié)合他的時代背景,我漸漸明白了,此文并非寫景之文,而是透過桃花源來表現(xiàn)出自己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我們身邊也有種種不如意的地方,但是我們也在向往著一個像桃花源村那樣無憂無慮的樂土。對于我們而言,可能更多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但是對于陶淵明而言,也許這種復(fù)雜感情是我們所不能想象的,在他心里胸懷大志是她他的夢想,懷才不遇是他的處境,世外桃源是他想要去的地方,所以作者把劉子驥幻化成自己的化身,去尋找這方樂土。但是劉子驥沒有找到桃花源村,也說明作者筆下的桃花源村可能并不存在。
我曾也遇到過許多人,許多事,看見過很多因為生活不順而選擇放棄自己夢想的人。我也時常遇到這種想要放棄的時刻,但每當此時,我都會想起桃花源村,我希望那個安靜而又祥和的地方是現(xiàn)實,而不是作者的一個幻想。于是我把這座令人安詳?shù)男∩酱宸旁诹俗约旱男闹校腋嬖V自己,只要心里有桃花村,那么桃花村便每個地方都是。每當想到這個時候,我總會堅持自己的夢想,向著美好的生活去努力。
桃花源村的樸實著實令所有人向往,在我們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一定不能被現(xiàn)實打敗,即使心里再難受,也不要忘了像陶淵明一樣,心里裝有一個桃花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讓桃花村的美麗永遠在我們心中,讓桃花源的桃花永遠在我們心中盛放。
【《桃花源記》讀后感想】相關(guān)文章:
改寫《桃花源記》01-13
《桃花源記》說課稿04-26
《桃花源記》讀后感01-12
《桃花源記》讀后感03-01
桃花源記讀后感04-06
桃花源記讀后感11-28
桃花源記讀后感09-20
《桃花源記》教學反思10-27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04-25